跳到主要內容
您是由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而來,本內容已經移置新網址(https://eliteracy.edu.tw/),請更新您的瀏覽器書籤,謝謝。 關閉提示

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

Kimberly S. Young & Cristiano Nabuco de Abreu   人氣: 5525   開始朗讀

主題圖片: 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

總校閱:林朝誠    

譯者:林煜軒、劉昭郁、陳劭芊、李吉特、陳宜明、張立人

出版社:心理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日期:2015-08-30


        本書是由國外多位學者與臨床醫師共同撰寫,囊括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臨床案例,來介紹網路成癮的定義、評估工具以及治療方式,提供其他臨床治療師做為參考。但本書並非艱澀難讀的學術論文,而是以生活化的語氣,讓對於此議題感興趣的民眾也能輕鬆閱讀。

    本書共分兩大部分,網路行為與成癮,以及網路成癮的治療與預防。第一部分是讓讀者了解網路行為與成癮的定義,說明不同的網路行為、成癮的致病模式等,還提供許多診斷問卷,以判斷某人是否有網路成癮、網路依賴等問題。病態上網又分一般性成癮或是特殊性成癮,一般病態性上網為普通且多元內容的過度上網,流連於網上但不侷限於特定的網站;特殊病態性上網則指對特定內容的過度使用與濫用,如賭博、色情等等。本書第二部分的內容為心理治療、治療與預防,說明在確定成癮後的不同治療方式,使病患能夠回復正常生活。由於當前網路成癮的患者多為青少年,因此也提出針對青少年的治療與預防方式,並且針對輕、中、重度成癮患者有不同的治療建議,例如住院的治療流程。

了解網路行為與成癮

    本書首先介紹網路成癮的定義,以過往的研究來討論網路的成癮性、易成癮族群,以及如何判斷是否上癮。除了學術研究,臨床醫師也同樣觀察到網路成癮的問題,然而與藥物、菸酒上癮不同,許多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與網路密不可分,不太容易區分成癮與否,也無法使用過往的戒斷法來治療。因此,整體的診斷與治療需考量更多層面與不同的背景影響。本書以傳播領域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說明人類在選用媒體來滿足需求的模型,試圖指出網路社交、線上遊戲、色情網站等不同的網路行為與相對應的危險族群。接著幾個小章節則針對不同的網路行為進行討論,例如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提供玩家盡情發揮的虛擬世界,但若玩家越將虛擬與現實分離,越容易成癮;網路賭博則是以其便利性與匿名性吸引人,然而目前是不可能禁止網路賭博,只能降低其對使用者的影響。最後由於網路上性資訊垂手可得,幾乎所有性取向的人都可以在網路搜尋到相關資訊,容易造成性上癮、性強迫等多重上癮。

心理治療、治療與預防

    前面章節點出網路成癮的本質多與憂鬱症、真實社交障礙等心理疾病有高度相關,因此本書後半以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網路成癮的治療,例如透過時間管理、外在終止技術去恢復患者的工作與日常生活,或是設計結構式的認知行為治療療程,分幾個階段來治療成癮者。另外本書也針對青少年,提出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情況更嚴重的網路社交引起的出軌行為,作者認為由於通訊科技的發達,在治療方法上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此外,針對住院治療,本書提出12步驟復原模式供臨床治療師參考。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本書最後針對年輕人提出許多預防網路成癮的建議,讓家長、老師、社工等可以更有效地預防年輕人產生病態性上網的問題。

相關文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裝置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與使用率節節攀升。根據2015年7月資策會FIND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台灣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73.4%,約1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台灣12歲以上的民眾已有超過七成約1,432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處於這樣資訊時代的年輕世代,也已習慣於隨手一滑的生活型態,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用手滑一下,想要的資訊或是與人的互動,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的行動載具使用者也被稱為「滑世代」。

 

返回特刊文章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