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是由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而來,本內容已經移置新網址(https://eliteracy.edu.tw/),請更新您的瀏覽器書籤,謝謝。 關閉提示

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

書籍封面: 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

作者: 陳炳宏, 柯舜智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25日
開始朗讀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現代社會的運作都與傳播媒體發生連結,從人們日常交換訊息到認識世界的方式,無一不透過媒體,媒體已和空氣、陽光、水一樣,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境要素。

然而,「為何我們光看新聞內容就可以辨認是哪家媒體報導的?」、「我們真的可以在社群媒體自由的公開說想說的話嗎?」「我們可以將熱門歌曲自由的放在自己的媒體平台上嗎?」這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牽涉到更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是否真的了解甚麼是媒體?媒體在人類歷史上如何發展?所發揮的功能與角色為何?牽涉到的權利與法規是甚麼?這些所有問題的背後都是我們現今應該要積極培養的「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十五的章節,透過常見的生活經驗為開頭,逐步引導讀者認識媒體的重點概念,並一一剖析概念的定義、類型到應用,最後再以問題作結,讓我們得以延伸更多的思考,不斷的向世界發問,逐步成為一位優秀的閱聽人。

 

  • 認識媒體/媒體是甚麼?

書中一開始作者帶我們認識究竟什麼是媒體與大眾媒體,以及媒體環境、角色和功能。大家平常所說的媒體(media)或是媒介,一般會直接聯想到大眾媒體,但實際上,媒體的定義相當廣泛,可以是炊煙、鼓聲或一個眼神動作等等,以被解釋成「傳遞訊息(資訊)的載具」的定義最為常見。

而大眾媒體則以1980年代為發展的分水嶺,1980年代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網路不僅成為其中的一員,深受年輕人喜愛,更促使1980年代以前的傳統大眾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與電視走向網路化,我們不僅可以從電腦、平板、手機等3C產品閱讀報紙或雜誌,更可以從部落格、線上影音平台等接收資訊,因此,媒體及大眾媒體彼此的定義和界線越來越模糊。

直至現今,傳播媒體已成為現代人與外界相互連結與理解的重要管道,並提供四大功能:提供資訊、教育、監督政府與休閒娛樂。而大眾媒體的可分為平面與電子兩類,個別設立的規範也有所差異,另外,作者也提到成為年輕世代的第一大媒體-網路媒體,它的定位迄今尚未有定論,以及如何規範和管制都是持續待探究的議題。

由於我們無法一一目睹世界上每件事情的發生,媒體就像我們第二層肌膚,成為我們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的重要管道,媒體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這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媒體所乘載的資訊真真假假,從原本如何了解與使用媒體的「媒體素養」到隨著網路發展而形成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現今已被視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知能,成為現今各國積極培育的核心能力。

UNESCO也建立七項基本能力項目,從了解媒體與訊息的角色、理解媒體的內容與使用、有效率的獲取高效能的訊息、精確評估訊息、擁有相關基本知識以及理解訊息產生的社會文化脈絡,最後應用於日常生活。

媒體與資訊素養除了與媒體素養同樣重視解讀、分析、批評、判斷媒體資訊等能力,它更強調對網際網路的應用、跨媒體文本的理解、多元訊息的評估、以及媒體訊息產製與倫理的素養。

 

  • 媒體生態/媒體的發展

作者以臺灣媒體為主角,從媒體市場發展以及媒體產權類型的歷史變遷為首,並以當今現況與衍生的問題與影響進行深入的探討。

臺灣媒體的發展其實已超過百餘年的歷史,在日治時期民間已有普及的大眾傳媒出現,但一直到解嚴前都受到管控。解嚴後媒體禁令的鬆綁,媒體的蓬勃發展而且類型多元,隨著市場競爭與網路的興起,發展至今的五大傳播媒體分別為: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以及年輕世代首選的網路媒體,成為臺灣媒體產業的多樣性面貌。

同時,作者也進一步帶領讀者了解媒體素養中重要的主題:媒體產權,也就是擁有決定媒體內容的權力,臺灣媒體產權從黨政軍的退出,到企業集團的湧入,作者書中一一點出臺灣媒體的優勢與爭議,引導我們思考究竟是否有某些隱形神秘的力量控制著現今的臺灣媒體?這背後是否有市場或主控者的意識形態等種種考量?媒體環境是否達到自由開放的言論市場?最終是否可以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信賴管道?

另外,作者也從廣告與媒體的關係切入,介紹何謂置入性行銷以及相關法規,並從三個面向點出置入性行銷所帶來的影響,從「製造欺騙觀眾的情境,影響觀眾收視的權益」,「干預節目製作的創意專業與創作者的創作自主」以及「扼殺新聞專業性與可信度,挑戰新聞媒體的監督職責」,探討置入最相關與最嚴肅的問題。

最後,作者介紹媒體產業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收視率與點閱率,從「質、量」兩個面向分析,強調數據應開公開透明且適切地進行,並可藉由大數據分析的運用,促進媒體產業的正向發展。

 

  • 我們如何解讀媒體訊息

傳統媒體運用守門人理論成為媒體內容產製過程的重要處理原則,以及各媒體組織內部訂立的準則等類似規定,一一把關媒體內容。

數位媒體多元無限的內容產製所引發的「感官主義盛行」與「八卦內容暴增」兩個問題,同時因為同溫層效應的激化造成的社會對立,進而帶領我們反思媒體內容產製的發展,內容可能更貼近真實,但同時也可以成為交易的商品,作者強調除了商業市場元素之外,媒體更應重視正確性、公共性等應負的社會責任。

然而,如何解讀媒體多元訊息即辨識不實資訊成為數位公民的重要能力,針對媒體文本的解讀(包含不實訊息與辨識假新聞)作者建議可透過「訊息來源的釐清」、「製碼方式的拆解」、「所使用的傳播通路分析」以及「訊息目標對話的區辨」,讓我們能夠明確的解讀媒體內容,不受媒體所宰制,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的公民,並應持有尊重且包容的同理心態,讓多元異質的聲音得以不受影響自由地發出。

 

  • 媒體使用者所擁有的主體動能

媒體近用權除了是人民的基本傳播權利外,也是在自由開放討論的公共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眾越能容易近用媒體,則相對表示社會言論自由的程度越高,擁有這項權利是民主社會中個人或群體傳播訊息得以多元化,體現所有資訊都可以自由交流的保證,才是媒體近用權存在的真義。

作者進一步提及目前臺灣唯一立法保障用以落實民眾媒體近用權的公用頻道,在發展上仍有些困境必須突破,包括:「有線業者成為最大的近用者、個人近用比例較低」、「節目來源與類型是否符合內容多元原則」以及「節目內容無法突顯公用頻道鼓勵多元近用的精神及訴求­」。

另外,公共媒體的在地實踐上其實也有困境,作者點出如人民對於公共媒體的缺乏了解,公共媒體本身產權的混淆,以及董監事及選任機制備受爭議等,都在在挑戰公共媒體在台灣發展的可行性,這些都是未來公廣集團化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被視為「草根」代表的自媒體,如部落格、社群媒體以及公民記者的出現,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但作者進一步說明在社群媒體上的不實訊息與散播,成為我們必須審慎以待,產製者與閱聽者的角色雙重並行時,必須謹守角色的社會責任,注意媒體內容產製的基本準則,不盲目相信並轉傳不實訊息,才是讓自媒體成為協助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 媒體產製與監督

在民主政治體制中,媒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監督政府,是監督政府(行政、立法、司法)的第四權,而監督三律「自律、法律、他律」是成為思考媒體規範的理論基礎,從嚴以律己、立法管制到透過民間團體進行檢視,雖各司其職但也有其弱點。

2000年左右歐盟提出的三律共管,成為媒體監督的新架構,也就是「法律強化自律」以及「法律來獎勵他律」,統合這三種規範媒體的力量,發揮最大的成效。

作者也提醒,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每位閱聽眾都是媒體,指責他人的不當時,也勿忘自己也是自媒體,所以透過媒體素養的教育,讓社會上各式媒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數位時代積極的媒體監督。

同時,在資訊流動快速的現今,每個人擁有多樣的角色,作者提醒在注意自己著作權與個資的保護時,也必須避免侵害他人權利,確實了解著作權與個資保護觀念,並善用創作CC,在資料安全出現危機可以三種方式來自保,第一、「保密性的確認」,第二、「完整性的確認」,第三、「可用性的確認」。

 

最後,作者以媒體及網路社群平台的專業倫理與規範作為本書的結尾,讓我們了解到媒體需要具備哪些專業,有哪些規範是媒體組織必須遵守的,也從中看出媒體專業倫理規範實則與現今市場競爭有密切的關係,如「廣告超抄」、「節目與廣告為明顯區隔」、「於新聞節目置入性行銷」等違規事實,許多媒體常常為了利益不惜放棄專業與自律,遊走在法律邊緣。

面對數位資訊的時代,大家應積極培育自己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的能力,遵守應負的媒體倫理,才能自由徜徉在數位媒體的廣闊世界中。

書中鉅細靡遺的介紹媒體的來龍去脈,以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逐一帶領讀者解構何謂媒體、媒體的發展、媒體訊息的解讀、瞭解媒體使用者的主體動能以及最後的媒體產製與監督,非常詳盡的述說相關的概念,並夾敘夾議的去探討媒體現況所存在的問題與爭議,讓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介紹媒體的「說明書」,更是一本帶有針砭時弊的建言書,讀者不僅可以從中學習知識,並培養出一種思辨力,對於媒體不再是一味地盲從,而是能夠更理性與客觀地去思考訊息背後真正的意義,成為一個優秀的數位公民!

 

返回書籍推薦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