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人氣: 11305
開始朗讀
現實世界中充斥許多性別衝突、性別歧視、性別暴力,甚至是性犯罪,而因現今網路帶來的資訊便利與匿名虛擬特性,這些性別問題成為網路世界下極富爭議的戰場之一。人們在瀏覽網路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那些隱藏的惡意與陷阱,有時一不注意,自身也會成為那些霸凌和犯罪的共犯。
網路中的性別暴力
各方網路使用者都能夠自由徜徉於虛擬數位的世界中,也因此各種言論充斥,包含了謾罵、暴力、歧視,這些在現實世界中就已經存在的衝突,而這些暴力又可分成生理上的暴力、心理上的暴力以及社會暴力。性別問題長期以來就常是暴力的主角,舉凡偷拍或強拍私密照、針對他人性傾向或性別特質的網路霸凌和歧視、詆毀某一性別並加諸性別刻板印象等,都有可能在網路世界中藉由某人之手掀起波瀾,對某些人產生無可預期的傷害。
這些暴力之所以複雜,就在於暴力的形式非常多變,有時被害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都會受到打擊,加上網路上的加害者可能並非孤狼,當人群聚集多起來,公眾的輿論就會興起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制裁力量,當這股力量被引導為惡,它就會是數位性別暴力下最不堪的悲劇。這也正是強調學習網路資訊的思辨、願意仗義執言的道德勇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延伸到數位世界的情感裂痕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現今人們使用網路來抒發生活大小事的現象卻已相當普遍,將自己或朋友所遭遇的情感問題放上社群平台集思廣益,又或者是向網友「告狀」,尋求眾人的安慰。網友們虛實參半、參雜個人偏見、塑造風向的留言,反而讓一件事情更加複雜。
在一段生變的感情關係中,當事者從網路管道施加或得到的壓力並不亞於現實生活的直接衝突,由於網路社群的高傳播性,每當有心人在網路上暴露某人的個資,隨之而來的人肉搜索就有如洪水猛獸一般,吞噬了輿論風向所指的目標。更常有恐怖情人利用網路散布私密影片或照片,藉以打擊前任的事件,形成了「報復式的性暴力」,而那些協助轉傳、公開、評論的網路使用者,更是惡質地助長了此犯罪行為。
這個現象更是廣泛出現在各種性別之下,從「渣男」和「仇女」等各種引發性別對立的爭論衝突(包含同性戀者論述),沒有哪一種性別的人能夠置身事外,這種數位性別暴力透過亂貼標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人多勢眾的輿論操作等行為,企圖激化人們的憤慨情感,也讓被害者的名譽受損。我們唯有試圖去辨認那些激進的言論,不隨之起舞,才能逐漸看出發文者背後的意圖,如果發文者本身目的正是為了報復、霸凌、傷害他人,我們或許能夠及時阻止惡行的繼續擴大。
校園防範與正確素養
教育部於109學年度開學之際,將開學首週的「友善校園週」活動用「防治數位性別暴力」作為年度重點主題,並且提出「五不四要」的口訣。防治數位性暴力的「五不四要」中,「五不」包括不違反意願、不聽從自拍、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照、不取笑被害。「四要」則包括要告訴師長,要截圖存證,要記得報警,要檢舉對方。
即便是身邊親密之人,甚至是自己,都有可能在無意之間因暴露了私密資訊而受到傷害。除了未成年人之外,成年人亦有可能成為數位性別暴力的潛在被害者,也必須更加謹慎的查證網路訊息,質疑那些來源不明的「熱情來訊」,也同時避免被特定意識形態所煽動,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
教材包下載(文章、教學影片、教學指引、學習單)(.rar 壓縮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