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
人氣: 27160
開始朗讀
現今各種網路資訊傳遞快速,加上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的盛行,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高持有率,讓人們更容易製造及分享資訊,加速了資訊的流通。根據2018年資策會的調查,學生每天接觸到的媒體不外乎是網路或電視,其中又以手機或平板上網的比例最高,每天接觸大量資訊的機會變多。在面對如此龐大、快速傳播的資訊時,如何正確傳播資訊、如何辨別網路資訊的正確性,是資訊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相關的教育也愈來愈迫切與重要。
何謂「網路識讀」
「網路識讀」從字面上來說,指的是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網路資訊對於個人可能造成的負面或正面影響的知識與能力;當具備這樣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避免受到網路資訊內容的不當影響。換言之,網路識讀包括個人能夠:具備自主且批判性解讀資訊的能力、熟練地運用網路取得需要的資訊、理解網路媒體的特性、運用正確合宜的方法將自己的想法透過網路傳達給別人、以及具備取捨並活用網路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網路資訊的特性
網路充滿各種型態的資訊與服務,例如:搜尋引擎、休閒資訊網站、健康醫療網站、學術資料網站、各類網路論壇與社群等,這些網路資訊究竟具備什麼樣的特性,而能滿足現代人在生活與學習的各種需要呢?
近用性:每個人都可以是網路資訊的接收者或發布者。
匿名性:資訊發布者可隱匿身分、性別、組織等個人訊息。
互動性: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對談、資料傳輸、信件往來,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互動。
異步性:使用者不需要同時間處在同一傳播的情境,可以自由分配自己上網時間和地點。
多媒體:結合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多元形式呈現資訊。
無國界性:網路節點相連的資訊網絡,讓使用者可跨越地理疆界的限制。
守門程度低:網路媒體通常沒有編輯者擔任資訊的守門員,來管制與過濾網路資訊。
網路不當資訊產生的可能原因
網路資訊幾乎遍布在所有領域中,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相關資訊。但是網路上充斥著可信與不可信的訊息,內容正確與否是使用者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為什麼網路會產生不當資訊呢?事實上就是因為網路資訊具備了近用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性,且都是透過網路進行傳遞,自然而然地就容易產生不當資訊。
不同軟硬體傳輸的問題:
網路傳遞資料時必須經過不同硬體或系統,過程中可能造成有些文字或圖像變得跟原本不同。
缺乏資訊守門人的管理:
網路資訊絕大多數不像傳統出版品有編輯者審查,所以許多資訊未經過專家控管、驗證,就到處傳播開來。
日期的可塑性:
比如說資訊已過時,或是遭他人竄改日期等,使得網頁上所註明的時間有時變得不可信賴。
個人偏見與刻板印象:
因為政黨、種族、性別等個人偏見、刻板印象等造成偏頗不公正的不當資訊。
網路謠言:
因為惡作劇、開玩笑、惡意傷害造成的網路謠言。
當上述的情況一再發生,就會使網路上充斥著大量未經謹慎檢驗的錯誤或不當的資訊,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包括:不當與錯誤資訊、網路欺凌、網路公審、隱私洩漏等,這些議題都值得我們多加注意。
網路識讀策略
網路識讀能力的提升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個人唯有提升自身的網路識讀能力,才能在面對不精確、扭曲、謠傳、偽造的網路資訊時,能夠不受誤導影響,藉由質疑、挑戰、反省與批判,得以深入而有效地獲得適切的資訊與知識。以下介紹一些方法或策略,作為面對網路資訊時可參考的依據。
5W思考法
Who:這個網頁是誰寫的?他們是否為專家?是否有作者的簡介?
What:這個網站的目的為何?網站內容是什麼?
When:這個網站何時架構的?最近是否有更新?
Where:這個資訊來源為何?可否找到這個網站的出版者或贊助商?
Why:經過上面四個步驟後,只是確定資訊是可信的。接著網路使用者可進一步確認此資訊內容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資訊內容是否確實對自己有用?可否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CRAAP test
Currency時效性:
這個資訊是何時被寫成或是被記錄的?在過去,這個資訊是否曾被更新?資訊出處的年代是否太久遠,是否還值得信賴?
Relevance關聯性:
所搜尋的資訊與真正的需求之間有何關聯性?這些資料是否太專業、太技術性而難以理解?或者其內容是否太簡化而不適合使用?
Authority權威性:
誰寫出這篇文章?他們有資格這樣做嗎?例如,如果這是一篇跟健康相關的文章,作者是否為醫療界的圈外人?如果是,為什麼呢?
Accuracy準確性:
你如何知道這個資訊來源是正確的?你有透過任何方式查證資訊的可信度嗎?資料中是否有錯別字等小錯誤?這篇資訊有註明其引用的資料來源嗎?(如果只是寫「近期研究指出」則不算在內)。
Purpose目的性:
誰製造這些資訊?其目的為何?
隨著網路資訊不斷快速增加,資料種類繁雜,如何在網路上取得合乎需求的優質資訊,儼然成為網路使用者重要的課題。面對網路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資訊,有些資訊無傷大雅,有些資訊不僅不正確,甚至可能引起人們的恐慌。因此,網路使用者應該抱持著「不轉傳、不分享、不張貼、多查證、敢檢舉」的態度,透過多方管道與策略進行確認,避免引起恐慌,以免有觸法疑慮。此外,網路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管道,若網路使用者在搜尋資訊時未能以批判性的思考角度來檢視內容的正確性,就容易造成只會大量搜尋以及接收資料,卻不知其所以然,更無法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與從中產生獨創性的想法。
Q&A
Q1:面對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如何教導學生有關網路資訊的產製過程?學生身為資訊消費者該如何辨別網路訊息的良莠真偽?
首先培養學生面對網路資訊的正確觀念與態度,理解在網路環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生產和分享訊息,訊息的產出不需審查就能被使用者免費搜尋取得,這些資料和訊息因此參雜著低品質的、不可靠的或不準確的網路謠言。對於這些網路上的流傳訊息(廣告、好康的訊息、驚人聳動的新聞等)應該抱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在未經證實之前,都無須太過相信,甚至幫忙傳播。
另外要提醒學生對於網路訊息應有先查證的觀念,先透過相關驗證網站判斷訊息是否是真實的,再對訊息去做分享或按讚。務必謹記「不轉傳、不分享、不張貼、多查證、敢檢舉」的正確觀念及態度。
學生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辨別網路訊息的良莠真偽:
1. 若在社群軟體中看到鼓勵大家「馬上轉發」或語句不太通順的訊息時,應提高警覺,不隨意轉發或分享。
2. 若想確認訊息內容的真假,可以複製文中一段句子到網路搜尋查證,或許即 可在搜尋結果中看到許多相關的假消息證實新聞等。
3. 除了透過Google去查證,若有消息來源,可以利用這些「來源」去求證資訊的來源真實性。
4. LINE官方推出「LINE訊息查證」的官方帳號,加入好友後,只要在收到可疑訊息時將內容轉貼給它,馬上就能知道這則訊息是真是假。
5. Facebook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凡被評斷為不實的內容,該內容在動態消息出現的次序將會降低,以盡量減少流傳的機會,Facebook也會將事實查核中心針對某篇動態消息表達看法,以相關文章方式顯示在該篇動態消息下方,讓使用者自行判斷是否要閱讀、信賴或分享這樣的內容。
最重要的是,身為數位時代的學生們,面對資訊需抱持更謹慎的態度,不要不經思考就將訊息轉發出去。多靜下心想一下,更謹慎看待,相信你能成為網路訊息守護者,將訊息傳達正確並運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驗證網站
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www.ey.gov.tw/Page/5519E969E8931E4E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www.fda.gov.tw/TC/
MyGoPen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www.mygopen.com/
警政署165全球防騙網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165.npa.gov.tw/#/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tfc-taiwan.org.tw/
蘭姆酒吐司Rumor & Truth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www.rumtoast.com/
Dr.Massage 防詐達人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www.getdr.com/
Cofacts (另開新網頁) 網址: https://cofacts.g0v.tw/
Q2:學生喜歡在網路上製造、轉傳各式的訊息、圖片及影片,他/她們身為網路資訊的產製者,該注意什麼事項?有哪些相關法令問題?
教師應時常提醒學生,只要是網路上留下的訊息與行為,很難完全從網路上刪除。也就是說,只要任何聲音、影像、圖片上傳到網路,就會開始在網路上流傳、甚至被備份。所以在按下「送出」鍵之前,請再多想想,訊息內容是否有經過查證?有沒有可能未來會影響到自己或他人,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好玩、朋友鼓動,就將相關內容、圖片、影片傳到網路上,否則可能會觸犯法律、甚至傷害當事人,造成當事人一輩子的陰影。如真有那麼一絲的不安,或許就該考慮不要送出。
以下整理出網路言論、智慧財產權、線上遊戲、侵犯隱私等常見觸法領域,提醒學生注意:
1. 在網路憑空捏造、竄改PO文或發布未經證實之訊息,而影響社會安寧秩序,都是觸法行為,最高可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而且被害人還可依法提出誹謗的告訴。
2. 如果在網路上言論激烈涉及人身攻擊、辱罵,或是加油添醋傳播子虛烏有的事情,造成他人名譽受損,都可能涉及觸犯刑法第三0九條的「公然侮辱罪」,或是第三一0條的「誹謗罪」。
3. 如果在網路上散布色情圖片的話,會觸犯刑法的「散布猥褻圖片罪」,最重可判處兩年徒刑。若色情圖片的模特兒未滿十八歲,更可能違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最重可處三年有期徒刑。
4. 無論是否出於開玩笑,在網路上刊登援交的訊息,同樣違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二九條「以電腦網路散布使人為性交易訊息罪」,最重可處五年有期徒刑。若進一步從事性交易,還可能另外再觸犯刑法的「妨害性自主罪」。
因此雖然網路有快速便捷的特性,很多訊息皆是彈指間就能瞬間找到或分享,但如果任意散播攻詰他人的訊息,或是轉貼、轉傳、變造不實的訊息,稍不小心就容易觸法,要格外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