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者指出,國際發卡組織其實有可觀的資料庫,在刷卡交易時供作判讀,尤其在網路交易上發卡組織設定很多「防詐參數」,例如同一個IP,倘若經驗證後不夠安全,每次使用時就要重新驗證一次,但某些安全情境下,驗證一次即可。
什麼時候會成為疑似「不安全」的參數?不只消費者個人,連特約商店都有可能被鎖定。銀行信用卡部主管指出,若以個人來看,除檢測交易金額、個人消費頻率、喜好、領域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從核卡後若半年至一年沒刷卡,銀行就開始啟動監控機制,時隔一年之後開刷,一刷就是一大筆,這時刷卡被拒絕機率很高。
特約商店紀錄也很重要。銀行主管表示,常有客戶打來抱怨,為何在某商店刷卡未過,問題非出在客戶身上,而是該特約商店近來數次被盜刷而遭銀行拒絕。通常客戶要再打電話銀行確認,才能放行。
銀行業者提醒消費者,倘若發現盜刷,而要保障自身權益時,可向銀行進行所謂的「爭議款程序」,但不能片面要求銀行對信用卡「止付」,因為銀行不具止付權力,且需持卡人列舉消費證明,之後由銀行連繫收單機構。
今年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春節期間多張永豐銀信用卡遭盜刷。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日前表示,據永豐銀行通報,共三十四位客戶被不法集團盜取資料盜刷約一百一十萬元,永豐銀行全部列為爭議款項,民眾不需繳付,循爭議款項處理機制處理。
但由於有太多網路詐騙、盜刷案例和持卡人投訴,金管會已要求各發卡銀行善盡「協助的義務」,銀行除了請求持卡人必須去報案,也會為持卡人申請信用卡組織的爭議款案件,在爭議款判定之前,銀行暫不將該筆交易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