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是由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而來,本內容已經移置新網址(https://eliteracy.edu.tw/),請更新您的瀏覽器書籤,謝謝。 關閉提示

線上遊戲對青少年暴力的影響

楊國明 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身心醫學科   人氣: 4590   開始朗讀

主題圖片: 線上遊戲對青少年暴力的影響

自西元2000年來,寬頻網路市場成長快速,隨著寬頻的普及,線上遊戲的市場規模亦呈等比級數成長。線上遊戲風靡全台,成為青少年的最愛。究竟線上遊戲為何會有如此的吸引力?線上遊戲是否對社會只有負面影響,沒有正面作用嗎?為何國內成人對線上遊戲的刻板印象是玩物喪志,認為只要迷上線上遊戲,就萬劫不復?線上遊戲的打打殺殺是否會增加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這些都是急待澄清的課題。

姑且不論線上遊戲的良劣之處,單就其內容多為攻城掠地(如:天堂、RO仙境傳說、三國演義等)或是射擊殺人(如:CS、FPS等),再加上近年來青少年的暴力事件頻傳,很難讓人不將二者聯想在一起,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一、 就先天氣質與人格特質而言:有些孩子的個性是較為活潑好動的,但家長擔心影響課業表現,所安排的才藝或課外活動皆為靜態(如:珠算、彈鋼琴、寫書法等),完全忽略生理因素上的需要,故一但有線上遊戲這麼好發洩精力的地方,如何能說停就停呢?

二、 就後天社會學習理論而言:整個青少年的文化圈中,線上遊戲的用語與討論佔了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當大家都在談論此一主題時,如果我沒聽過或玩過,那就遜斃了!如何能打進同儕的友誼圈呢?一但進入這群朋友之中,當有人提議:飆車加砍人時,如果自己不去,就會被視為不合群。若碰巧未被警察捉到,那種追逐的快感,又豈是讀好書然後被稱讚,所能比擬的?

三、 就心理困擾或疾病而言:有些罹患社交畏懼症或輕度憂鬱症的孩子,躲在虛擬的網路遊戲世界中,盡情地發洩情緒,如此神氣,誤以為日常生活的人際對待也可以這樣「只要我不喜歡就把他幹掉」。

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過度使用且愈用愈多,叫做濫用(abuse),不使用時就全身不對勁,只要再使用,這些不舒服就消失了,叫做成癮(addiction)。不管是使用非法的藥物(如:安非他命、海洛因等)或是不斷出現的行為(如:網路遊戲、慣竊、拔頭髮等),實在無法自我控制,並造成社會功能退化的影響,就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來走出此困境。但是大部分的人,只是在短暫時間沉迷或熱衷,新鮮感一但消失,或經過適當的行為引導,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網路遊戲正好搭上社會快速變遷的腳步,卻因無良好且充足的休閒活動來予以配套,加上上一代對網路遊戲的誤解與代溝,因此網路遊戲常是孩子與家庭、學校衝突的避風港,我們應該正視此課題,一但孩子有偏差行為,不管是否為網路遊戲所引起,都代表背後需要解決的意義,並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忙,將會使青少年在面對網路遊戲時,有更清楚的選擇及解決之道。

臨床個案經驗分享:小興是15歲,國二(8年級)男生,在國一之前的成績中上,但迷上了天堂的線上遊戲後,從放學後到半夜三、四點都是他上網的時間,自認不需要讀書,可以變賣寶物來賺錢就好了,所以成績退步至倒數幾名。為此父母與他爆發了無數次衝突,甚至有摔東西的情形發生,但孩子仍不為所動,因此帶至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求治。經專業評估後,先天氣質較為活潑好動,上課常常因為不專心被老師指正,而冠上行為不好的頭銜,但成績尚可,因此老師對他多採忽視的態度,所以平時的表現為自信心較不足。因為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陷傾向的孩子,行為上較為衝動,容易受人影響,再加上平時活動量不足,精力無處發洩,易在網路遊戲刺激下轉為暴力行為,在心理諮詢、行為引導、藥物治療等多重管道幫忙下,孩子在一至二個月又慢慢恢復正常了,甚至行為表現還比以前更好呢!

(作者:目前就讀於慈濟大學 醫學研究所 臨床醫學博士班,中華民國精神科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雙專科醫師,退輔會鳳林榮民醫院與慈濟醫學中心 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相關文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注意!小心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找上你

  隨著網路通訊與行動裝置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佔有率與使用率節節攀升。根據2015年7月資策會FIND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台灣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73.4%,約1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滑世代」,你跟上了嗎?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必備的通訊工具,台灣12歲以上的民眾已有超過七成約1,432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處於這樣資訊時代的年輕世代,也已習慣於隨手一滑的生活型態,只要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用手滑一下,想要的資訊或是與人的互動,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這樣的行動載具使用者也被稱為「滑世代」。

 

返回訪談專欄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