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沉迷
大腦要重置 給自己找事忙 強硬斷網易生焦慮 有計畫性轉移生活重心
2025.11.09
江婉儀
聯合報/P05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各年齡層都有「手機不離身」的現象,雙和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盈如指出,手機上癮的關鍵不在於使用時間長短,而是「失去控制,導致該做的事沒做」。她強調,真正的解方並非強硬斷網,而是要深入理解成癮背後的原因,並透過漸進式規畫與重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連結,才能有效擺脫手機的依賴。
點此觀看
網路安全
偽裝民眾 境外發文抨擊 詐團營造民怨 干擾銀行阻詐
2025.11.09
朱漢崙
聯合報/A3版/焦點
銀行積極進行攔詐阻詐,近日疑似有詐騙風險疑慮的民眾帳戶被銀行鎖控,有些因是「誤殺」,引起部分民眾的反彈。但竟然有詐團偽裝成帳戶遭誤殺的民眾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抨擊,意圖在外營造民怨擴大的印象。有關人士透露,針對這類「境外烏賊」,已有銀行向刑事警察局求援報案。
點此觀看
網路沉迷
多巴胺做祟 明知浪費時間 卻無法放下手機 滑手機是放鬆?其實大腦一直在上工
2025.11.09
翁唯真
聯合報/P02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搭乘大眾運輸,不妨抬頭看看四周,看你能找到幾個沒在滑手機的人?不只年輕人,各個年齡層,包括頭髮花白的長輩,也深陷在手機迷障中。「明明覺得很無聊,但就是停不下來!」當排山倒海的影音資訊湧來,獲得的未必是滿足,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疲憊。當手機主宰了我們的大腦、時間,如何找回大腦的自我掌控權?
點此觀看
網路安全
AI防詐凍結帳戶 掀「金融誤傷潮」 警界示警 控管若太嚴苛 經濟弱勢者恐被迫借高利貸 形成惡性循環
2025.11.09
王駿杰、黃羿馨、郭政芬
聯合報/A3版/焦點
台灣詐騙猖獗,金融機構全面升級防詐系統,導入人工智慧(AI)偵測防詐、凍結可疑帳戶,愈來愈多民眾明明未涉詐騙,帳戶卻遭無預警鎖定、凍結,提款、轉帳全受限。警方警告,銀行風險控管標準若過度嚴苛,經濟弱勢者恐面臨被迫借高利貸、甚至淪落詐團陷阱的惡性循環。
點此觀看
網路沉迷
關係的變形 資訊量過曝 溝通失去溫度 學習畫清數位界線 避免一個屋簷下各自低頭
2025.11.09
翁唯真
聯合報/P03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普及,不管民眾在社群、家庭或是工作上,都離不開社群APP、遊戲或是各種影音平台。專家表示,手機過度使用恐造成憂鬱、焦慮,也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每個人都應學習「數位界線管理」,包括設定固定離線時間、限制使用時段等。當人們用訊息取代眼神、用表情符號代替傾聽,親密與理解自然逐漸淡去,重新設定「安全界限」是修復關係的起點。
點此觀看
網路沉迷
成癮新族群 好多影片好好看 長者黏著手機看影片 沉溺程度不輸年輕人
2025.11.09
萬于甄
聯合報/P04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一名75歲的陳姓婦人,平時獨居在鄉下,兒子與女兒每周會回去探訪。陳婦有一支數字手機隨身,幾次跌倒及身體不適時,都靠手機及時求援,她很依賴這支手機。今年過年,兒子幫她換了最新的智慧型手機,陳婦愛不釋手,且對於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讚譽有加。但最近兒子卻發現媽媽打電話報平安的頻率下降,原來換了手機後,陳婦時常盯著手機看影片或玩遊戲。更嚴重的是,兒女數次被警方通知,母親在銀行要領錢給「綁架兒子的綁匪」,或是匯錢買來路不明的商品。
點此觀看
網路識讀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調查 教師的AI素養 知、行有落差
2025.11.02
許維寧
聯合報/A6版/生活.文教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昨公布教師的AI素養調查報告,發現教師多自認具備AI基礎應用和倫理等素養,但AI教學法與專業發展兩項卻不盡理想,代表知與行間的落差。調查也發現國中教師的AI素養分數低於國小與高中教師。
點此觀看
網路沉迷
男更易沉迷電玩 女更易社群成癮
2025.10.21
高詣軒
聯合報/A11版/國際小學堂
美國青少年打電動相當普遍,丕優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青少年男、女生玩網路遊戲的比率分別達到九成七、七成三。但針對美國人時間運用的調查顯示,男生花在玩遊戲的時間比女生多很多。去年,相較於男生每周玩十小時,女生每周只玩兩小時。
點此觀看
網路交易
新北未訂加熱菸禁售區 民間籲規範
2025.10.21
張策、洪子凱、邱瑞杰
聯合報/B2版/北部要聞
加熱菸上市,為防止學生族群受菸害,新北民代指北市率先訂定「校園周邊50公尺禁止販售菸品」明確規範,建議新北應比照畫出保護範圍,「北市能做到,新北沒理由不行,保護學童不該有灰色地帶。」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說,不只50公尺,延伸到200公尺都可以,若學校附近缺乏限制,易成為學生私下交易或代購熱點,遠一點就少一點誘惑。
點此觀看
網路沉迷
美年輕男性瘋電玩 有害社交?看法兩極
2025.10.21
高詣軒
聯合報/A11版/國際小學堂
調查顯示,過去十五年間美國十五至廿四歲男性花在玩遊戲的時間,已增加逾一倍,來到每周約十小時。部分教師擔心,出去玩或做家事可發展社交能力和責任感,現在男生卻寧願活在虛擬電玩世界。也有專家認為,電玩有助男生建立社群並感受與他人的連結。
點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