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僅140萬的愛沙尼亞,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能力評比(PISA)中,早已超越芬蘭,搶得歐洲第一佳績;現在,他們積極迎戰AI世紀,今年2月推出人工智慧教育計畫「AI躍升」(AI Leap),預定9月1日全面啟動。這是全球第一套全國性AI教育大計,備受國際媒體矚目。他們要從哪個年齡層的學生開始扎根AI科技?背後帶著何種新思維?
愛沙尼亞將從9月1日起實施「AI躍升」計畫,在教育體系導入AI能力的培養;率先加入計畫的是兩萬名10-11年級學生,即高一高二生,以及這些學生的3千名教師;明年此計畫將擴大至職業學校和即將入學的10年級生,預估再增加3萬8千名學生及2千名教師。
這項計畫的創辦人之一,是曾擔任愛沙尼亞總理創新顧問的資訊科學家兼創業家維克(Linnar Viik),他也是該國前一波數位建設「虎躍計畫」(Tiger Leap)的設計者之一。
維克說,在接下來的AI世紀,愛沙尼亞的經濟競爭力端視國家為年輕人做了什麼準備而定;未來就業市場上,「會使用AI並無優勢,有優勢的是那些能夠聰明使用AI的人」。換句話說,僅僅會用不夠,還得聰明使用才行。
因此他認為,愛沙尼亞教育體制不可忽視或禁止那些新科技,相反地,各級學校必須「提供一套支援架構,帶頭推動執行」。
這整套架構始於去年12月,愛沙尼亞總統卡里斯(Alar Karis)與該國一些科技創業家舉行一場圓桌會議,會中提出了集合官方與民間力量,將AI素養注入教育體系的構想。當時幾個關鍵人物是曾參與Skype研發的愛沙尼亞創業投資家塔林(Jaan Tallinn)、知名身分驗證公司Veriff公司執行長科特卡斯(Kaarel Kotkas)、 點對點匯款服務TransferWise共同創辦人辛瑞克斯(Taavet Hinrikus)及愛沙尼亞教育部長卡拉絲(Kristina Kalla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