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社群平台掀起一股「自動翻譯」浪潮。YouTube、Reddit、Instagram都推出將內容翻譯或自動配音成當地語言的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點開跨國影片時,語言門檻似乎正在消失。乍看之下,這是「全球化」的福音,但這份科技紅利卻正消解「內容」最核心的文化底蘊。
不少台灣用戶已經發現某些YouTube Shorts自動轉換成中文配音,創作者的原聲被消除,只剩下扁平呆滯的AI合成聲;標題甚至被翻成奇怪的中文。這些功能雖仍在試行,卻已引發爭議:我們看到的究竟是原作,還是平台加工後的「二手版本」?
平台經營的商業模型中,語言一直被視為「摩擦成本」。每當用戶因看不懂而滑掉一段影片,平台就少了觀看時間與增加廣告收益的機會。於是,語言多樣性不再被尊重,而是必須被「消除」的障礙。
除了自動翻譯,YouTube也推動多語言音軌。這原本是與少數創作者合作的測試,如今正式上線,未來將向全球數百萬頻道開放。
過去,創作者若想觸及國際觀眾,須與第三方配音服務合作;現在,YouTube提供基於Gemini技術的AI自動配音工具,能模擬語氣,生成多種語言的翻譯音軌。根據官方數據,使用多語音軌的影片,平均有超過25%的觀看時長來自非主要語言觀眾。
對台灣創作者來說,這可能是打開國際市場的機會,但這些AI生成的音軌,真的能完整傳達原本的文化氛圍嗎?還是只是另一種「去脈絡化」的翻譯?若觀眾逐漸習慣AI配音版本,是否會弱化創作者的原始聲音與風格?
事實上,被自動翻譯處理後的內容須付出三種代價:第一,語境流失。網路用語變化飛快,AI難以捕捉,可能讓原本的幽默或潛台詞消失。第二,聲音人格消失。聲音是創作者品牌的一部分,當自動配音抽掉原聲,影片只剩下冰冷的資訊,卻沒有情感。第三,信任感下滑。使用者若無法確定看到的是原文還是翻譯版,就會懷疑內容真實性。對新聞媒體或教育內容來說,這是極大的隱憂。
自動翻譯真的是通往全球化的捷徑嗎?事實並非如此。
歐洲不少YouTuber曾花大錢製作英文或西語版本,甚至聘請專業配音,但成效有限。因為注意力經濟的競爭,不是靠翻譯就能解決。觀眾要的不只是資訊,而是文化氛圍與在地語境。
對台灣企業和創作者來說,若過度相信「AI翻譯=國際化」,最後可能只會得到更多誤解。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單一語言的統一,而是讓多語、多文化並存,並保有彼此差異。
語言不是障礙,而是資產。平台若將其簡化為必須被移除的障礙,並透過自動翻譯一鍵統一,這類技術選擇實則是一種文化宣戰,威脅著語言多樣性的存在。
當我們欣然接受「方便的翻譯服務」,同時也在默默交出語言主權與沖淡文化多樣性。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技術是否成熟,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面對:真正的溝通需要心力,而非由演算法一鍵代勞。
當語言被視為障礙,而不是文化資產時,我們跨越的或許不是聖經故事裡的「巴別塔」,而是親手拆毀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