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部修正高中AI指引 使用須揭露

聯合報/A7版/文教
許維寧
2025年9月24日   人氣: 27   開始朗讀

網路識讀

隨著生成式AI使用範圍愈來愈廣,不少學生會利用生成式AI寫作業、找資料、製作圖片等,也有不少學校會教生成式AI的使用。為此,教育部針對高中課堂學生學習評量、學習歷程檔案,訂定「生成式人工智慧」注意事項,包括評量的形式、標註方式、提高思考培養等。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表示,多數教師會在課程中運用生成式AI協助發想或整理資料、數據分析等,但不太會直接用於正式作業和評量中;教師則認為,使用AI時教法、作業也須花心思調整,避免因誤用導致「思考外包」。

 

教育部近期修正生成式人工智慧注意事項,其中教師指引部分,建議教師於課程開始、報告評量實施前明確說明使用的規範形式,教導學生引注,像是在撰寫作業、學習歷程檔案時揭露使用AI,輔助評量設計時,也應增加高層次的思考培養。

 

至於學生部分,則可使用生成式AI訂正評量,包括協助歸納學習歷程重點、深化學習歷程反思等,但應標注清楚。

 

不過全教總表示,AI雖可豐富課堂活動或專題發想,不同科別教師存在差異與困擾,如語文課程多憂心學生過度依賴AI,數學課則擔心學生無法判斷正確性;資訊與創意類課程倒是較常將AI作為輔助工具。因此,教師普遍關注如何避免學生錯誤依賴。

 

全教總強調,教學現場最迫切的挑戰是培養學生識讀、資訊判斷能力,教育部、學界與學校還是要共同制定更具體的規範,並透過宣導與課堂引導,才能避免AI成為取代思考的捷徑。

 

中正高中資訊教師賴和隆則說,即便使用AI教學、作業設計,教師也要花心思改變,而非單純給予數個問題,讓學生回家問AI且照單全收,必須引導學生提問、設計階段性任務、記錄流程,思考才不會外包。

 

師大附中地球科學教師洪逸文則認為,大型語言模型會從既有文件中去拼湊關聯性高的文字,若此時網路資訊的觀念為錯,或似是而非的觀念太多,產出的內容自然有疑慮。AI當道,課堂單純講授的意義會變弱,若教師常提問、刺激學生的思考,再透過AI協作收斂與統整,會較有意義。

 

相關文章

認識Deepfake技術及其應用與風險
認識Deepfake技術及其應用與風險

俗稱「AI換臉」的Deepfake技術又稱為「深偽技術」,它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偽造(fake)的混成字,意指一類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進行逼真的人像影像合成的技術。Deepfake技術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如此重視的原因,在於它的相關軟體可以讓一般人輕鬆地取得,並且運作於一般的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上,因此各種相關的善意或惡意的應用方式層出不窮,迫使這個世界必須嚴肅看待Deepfake技術帶來的巨大衝擊。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資訊疫情」(infodemic)隨起流行,過量資訊如傳染般地擴散,其準確性卻有待商榷。誤導性的健康資訊與其他形式的不準確內容(例如:政治錯誤訊息)不同,因其傳播者通常會透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許多TikTok網紅在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培訓下,向數百萬觀眾推廣口服避孕藥;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聲稱飲用以水稀釋的硼砂可治療癌症......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氣噗噗大挑戰
如果短影音是…
如果短影音是…
另一個我
另一個我
有圖有真相?
有圖有真相?

返回網路識讀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