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誤植作者 大學生濫用AI狀況多

聯合報/A7版/文教
許維寧
2025年9月24日   人氣: 23   開始朗讀

網路識讀

隨著生成式AI使用愈來愈廣泛,抄襲爭議也隨之而來,不少大學近期已發生多起誤用AI事件,像是學生用AI製作參考文獻,引用某學者的文章,卻遭該學者指正「根本沒寫過這篇」,又或是AI將他人論文內容原封不動給使用者,學生不知情使用之下,卻沒引注。

 

台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許庭嘉指出,這一、兩年畢業的碩士可能是誤用AI最多的一代,因科技跑得太快,但教育來得太慢,學生還來不及接受訓練,卻已有畢業壓力,因此,與其讓學生不會用、誤用,更應即早培養正確的使用方式。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攸華指出,近期擔任碩士論文口委時,確實發現學生在使用AI製作參考文獻出狀況,又或是利用AI生成內容,但內容其實是他人著作的段落。上述狀況都構成造假或剽竊。

 

「用AI不是錯,但你不能要他負責。」陳攸華說,學生可能囿於家長壓力,需快點畢業,AI讓學生以為找到捷徑,卻忽略捷徑可能是更遠的路。

 

面對AI誤用,許庭嘉表示,教師心中要有一把尺,適度規範何時、何種場合可使用,如可將AI當作小組討論的成員,再做紀錄彙整小組意見,甚至嘗試為AI糾錯。她以自己為例,課程前八周還是要求學生讀期刊論文,後八周才帶領學生使用AI,本質還是要教導學生思考與知識。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曾研究,過度使用AI恐使用者批判、整合能力下降。許庭嘉表示,該狀況容易發生於低成就或年幼者身上,因人類技能低無法進行判斷和批判,使用AI容易導致認知卸載,也是學校端應避免的狀況;高成就者使用AI,則有助激發高層次思考,甚至打破思維的天花板,因此要培養正確的觀念,才有機會將AI轉化為助力。

 

相關文章

認識Deepfake技術及其應用與風險
認識Deepfake技術及其應用與風險

俗稱「AI換臉」的Deepfake技術又稱為「深偽技術」,它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偽造(fake)的混成字,意指一類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進行逼真的人像影像合成的技術。Deepfake技術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如此重視的原因,在於它的相關軟體可以讓一般人輕鬆地取得,並且運作於一般的個人電腦或行動裝置上,因此各種相關的善意或惡意的應用方式層出不窮,迫使這個世界必須嚴肅看待Deepfake技術帶來的巨大衝擊。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資訊疫情」(infodemic)隨起流行,過量資訊如傳染般地擴散,其準確性卻有待商榷。誤導性的健康資訊與其他形式的不準確內容(例如:政治錯誤訊息)不同,因其傳播者通常會透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許多TikTok網紅在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培訓下,向數百萬觀眾推廣口服避孕藥;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聲稱飲用以水稀釋的硼砂可治療癌症......

相關影片

氣噗噗大挑戰
氣噗噗大挑戰
如果短影音是…
如果短影音是…
另一個我
另一個我
有圖有真相?
有圖有真相?

返回網路識讀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