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AI使用愈來愈廣泛,抄襲爭議也隨之而來,不少大學近期已發生多起誤用AI事件,像是學生用AI製作參考文獻,引用某學者的文章,卻遭該學者指正「根本沒寫過這篇」,又或是AI將他人論文內容原封不動給使用者,學生不知情使用之下,卻沒引注。
台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許庭嘉指出,這一、兩年畢業的碩士可能是誤用AI最多的一代,因科技跑得太快,但教育來得太慢,學生還來不及接受訓練,卻已有畢業壓力,因此,與其讓學生不會用、誤用,更應即早培養正確的使用方式。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攸華指出,近期擔任碩士論文口委時,確實發現學生在使用AI製作參考文獻出狀況,又或是利用AI生成內容,但內容其實是他人著作的段落。上述狀況都構成造假或剽竊。
「用AI不是錯,但你不能要他負責。」陳攸華說,學生可能囿於家長壓力,需快點畢業,AI讓學生以為找到捷徑,卻忽略捷徑可能是更遠的路。
面對AI誤用,許庭嘉表示,教師心中要有一把尺,適度規範何時、何種場合可使用,如可將AI當作小組討論的成員,再做紀錄彙整小組意見,甚至嘗試為AI糾錯。她以自己為例,課程前八周還是要求學生讀期刊論文,後八周才帶領學生使用AI,本質還是要教導學生思考與知識。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曾研究,過度使用AI恐使用者批判、整合能力下降。許庭嘉表示,該狀況容易發生於低成就或年幼者身上,因人類技能低無法進行判斷和批判,使用AI容易導致認知卸載,也是學校端應避免的狀況;高成就者使用AI,則有助激發高層次思考,甚至打破思維的天花板,因此要培養正確的觀念,才有機會將AI轉化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