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書籍封面: 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作者: 邱玉珍、陳清芳、楊琇雯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30日
開始朗讀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出版日期:2020-06-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網路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怎麼看待網路帶來的便利與隱憂是我們正在面對的難題。對此,各方專家學者抱持不同觀點,在警告大眾與為科技辯護之間爭執不下。本書從定義、問卷數據、教育、健康、人際關係等多種面向著手,由眾多小文章建構出一個較完整的網路現象,同時呈現人們使用科技所帶來的優勢,也討論過度使用產生的問題。綜觀而言,本書主要分成現況調查、議題討論、自我檢測與調適等三大層面,以下分別介紹:

一、現況調查

  本書藉由遠見雜誌的「2018科技使用行為調查」,呈現了台灣18到35歲的族群使用科技的傾向,作為讀者後續章節閱讀時的先備知識。此調查從擁有裝置、使用時間、使用目的、自我感受、沉迷風險、影響範圍等統計發現,上網追劇看影片和玩遊戲可能逐漸取代瀏覽社群及收發訊息;台灣北部區域的年輕族群對網路重度依賴的比例較高;以及,戒斷症狀主要是受到「沒有上網就可能錯過了什麼」的情緒影響等。這些發現能讓我們事先了解台灣年輕族群上網的普遍狀況,亦能提供我們一些以往沒有注意到的想法。

二、議題討論

  網路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大腦等生理方面造成的影響是比較直接的。本書在這個部分舉出視力、肩頸壓力、睡眠失調、年輕人卻出現沉重眼袋等問題,提醒大家不可不慎。但在教育上,科技使用的正反論戰就很多元,正面意見像是利用網路可以掌握大量知識、幫助學習、藉由便捷的通訊與世界接軌等,書中認為這些要素是培養下一代關鍵能力不可或缺的。網路的普及也讓我們對於學習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過去我們認為紙本學習障礙可能並不是障礙,而是這些學習者已經習慣了數位的閱讀方式,因此我們在教學上也應該思考到這點。

  當然,人際關係與虛擬世界背後的操弄都是很令人擔憂的問題,作者呈現了網路新型態的溝通方式(像是LINE、Facebook、Snapchat),這類具有「限時動態」特性的溝通媒介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也引發了不少失序的問題。人們在享受科技的便利、隱私、暢所欲言的同時,有心人士也在網路背後蠢蠢欲動。謹慎的使用科技才能確實保護自己。

三、自我檢測與調適

  作者在書中整理了國內外相關檢測網路沉迷的量表,並且援引研究者所提出的認知行為初步治療方法,包含:

  • 逆向操作法:如果已經習慣睡醒看手機,可以試著先起床吃早餐再看,打亂習慣以降低依賴。
  • 外來停止器:設置鬧鈴提醒自己該休息遠離3C裝置。
  • 設定時限:設立一週或固定時間內只能上網多久,並且嚴格遵守。
  • 排出事情先後:在上網時務必先設定好上網要完成哪些事情,避免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浪費時間。
  • 提示卡:請親朋好友幫忙,將自己可能有的上網壞習慣寫成小卡,隨時拿出來提醒自己。
  • 行程表:將日常生活的活動列出行程表,明確劃分現實和網路之間的活動分配。

  書中也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人們在網路成癮前的跡象能夠有效被辨識和預防,但是若人們已經深陷成癮困擾中,就需要耗費更多心力矯正,所以正確的使用網路以及與周遭人們維持互動關係是重要關鍵。

  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調查的呈現,使我們發現科技使用的影響超乎以往想像,而且這種對科技的高度依賴超越了年齡、性別、職業階級的框架,形成一種普遍存在的危機,在我們生活周遭中真實且持續地蔓延。我們雖身處其中,但也毋須過於焦慮及恐慌,因為我們仍然可以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提醒別人,在網路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

 

返回書籍推薦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