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紅‧假新聞‧偽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

書籍封面: 網紅‧假新聞‧偽科學:媒體素養必須知道的20堂課

作者: 張耀仁 
出版社: 小鯨生活文創
出版日期: 2021年1月25日
開始朗讀   

繪者: 柯智元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謊言環遊了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是當今資訊過量的時代時常發生的窘境,「謊言」的假新聞與不實的訊息充斥大眾的日常生活,現今的媒體已經深入在生活的各處。然而,最核心的媒體素養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這一問題甚至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更加顯明。本書提出媒體素養可納入「思辨媒體,實踐媒體,創造媒體」這一概念之中,作者運用二十個章節,一一探討與我們生活習習相關的20個主題,每一章都以一則漫畫的形式講述一則故事作為開頭,正好切合了媒體傳播著重的傳播力,接著本書作者便會引出該章的主題,詳細分析相關的概念,夾敘夾議的帶領著我們揭開媒體的真實面貌,同時,並提供一個案例作為練習,並教導我們如何具體反思,在章節的最後,提供了值得加以探討的問題供我們做後續的再思考。讓我們不僅提升媒體素養的能力,更著眼於思辨力、敘事力以及創造力的養成,成為一位真正聰明的閱聽者。

 

以下將著以四個部分進行介紹:

 

  • 媒體是誰?究竟是誰生成這則訊息?

我們對於接收到的每一則訊息,應該去瞭解「究竟是誰生產了這項訊息?」傳播者的本身或背後是否有影響這則訊息生成的隱形力量或因素,進而逐一探討,傳播者為何這麼說?

例如傳統媒體(如報章雜誌)內容產製過程的其中一個環節,便是由編輯或編審人員擔任守門人的角色,一一的篩選與刪減等審查後才能出現於大眾面前,然而,這樣的判斷機制,作者引導我們應該去思考這其中是否隱藏著多重因素的交雜作用,例如本身就是政治立場鮮明的有色媒體,傳播者或守門人早已帶上特定的濾鏡模式進行訊息內容的撰寫與揀選。或者由於商業市場的利益考量而有意製造所謂的「市場導向新聞學」。

在傳播者這背後那股強而有力卻隱而不顯的力量,導致製播準則與媒體自律原則的拿捏因而有所不一,身為閱聽者的我們,都必須要謹慎對待並且主動去思考的問題。

 

  • 訊息說了甚麼?探索訊息背後真正的意義

從新聞、社論、廣告、政論節目到社群媒體等,媒體的訊息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這不僅僅是發揮「傳遞訊息」的功能,這項訊息到底想展示甚麼?對我們說甚麼?運用甚麼樣的手法或敘事?作者指出這是我們應該要思辨的重點,正確認知並辨別每則訊息的特性,才能避免一味地盲從接受。

例如市場導向的新聞學,是新聞內容視為一種商品,常將新聞小說化、故事化,透過煽動性字眼例如「驚」、「慘」、「恐怖」等或者加入記者主觀意見,投其閱聽者之喜好,就為了吸引閱聽眾的目光。

另外,在書中,作者也舉了評斷報社或雜誌是否有「報格」最重要的評論-社論,社論擁有流暢的文筆、過人的論辯邏輯與產生省思的效果,讓社論成為在我們求學過程中,經常視為摹寫優良文章的重要參照範本。

作者更進一步從「1.如何說服他人」「2.如何以邏輯打造理性」「3.解決的方法比文采更重要」剖析社論帶給我們的反思之處。

從上述的市場導向的新聞學到社論,作者逐步地引導身為閱聽者的我們,並不是一味地盲從接受或是一味地抄寫社論,而是從思辨的角度,仔細探究這些訊息的內容,追溯根源、追溯運用的邏輯思維等各式因素,最終如何形成這樣的觀點與結論為何,徹底瞭解訊息內容真正的聲音,還有他的弦外之音,才是一位好的閱聽者。

 

  • 訊息傳播的方式?

由於閱聽眾對於新聞的期待與信任,使得我們經常受到新聞的影響,但作者指出這同時造就假新聞的誕生,假新聞最初被稱為假事件,目的在於包裝特定單位的形象。

近年來由於科技媒體的發展,以致特定媒體非常容易地透過密集而偏頗的報導方式進行傳播,延伸出「媒體帶風向」的現象,加上現在受到大環境媒體間的惡性競爭,導致這樣的現象更層出不窮且明目張膽。

作者也在書中提醒閱聽者這樣的現象往往以三種手法呈現:標籤化、框架化與從眾化。另外,日常生活中除了看新聞,「追劇」也是大家在閒暇之餘常見的休閒活動,然而,戲劇其實也隱藏著策略-「置入性行銷」的手法,也就是最近常見的「業配文」,透過戲劇或新聞,引領觀眾進入情境後進行「廣告」。

大眾每天接觸的網路媒體也是現今傳播訊息最常見且迅速的方式,「網紅」也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我們也從閱聽人變成所謂的「擴散閱聽人」,書中提及主要有三種型態,可能是公開演講直接參與表演過程,或是觀看電影、電視間接地透過媒體接收表演,抑或是如「網紅」對應媒體發達而表演。也就是說,無論是我們有意還是無意,都可以說是「故意表演」。

作者也特別針對「網紅」與媒體之間的連結進行探討,讓我們知道網紅其實也是商品化的組成,一方面是一種觀展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顧影自憐的投射。

 

  • 科學傳播與偽科學

作者在序言提及,由於作者個人的學經歷,書中特別將「科學傳播」納入媒體素養之中,從1960年代訴諸科學教育培養「公民科學素養」、1980年代「公眾理解科學」強調科學應該和公眾相互理解,到2000年以後主張為「公眾參與科學」強調科學政策應積極邀請公眾參與。作者提及目前臺灣的科學傳播仍停留在第一階段科學教育,即實驗與考試,作者鼓勵我們應該開始思索如何參與科學,提供三種思索的方向,第一、科學是理性思維的表現。第二、科學是一種文化而不只是教育。第三、科學與媒體是相輔相成的結果。同時,我們應該將科學與社會脈絡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重新認知科學知識與公眾感知是有所關聯的,科學家與閱聽眾的關係不再只是上而下,而是相互對話、互動。

最後,作者也特別指出目前的媒體資訊時常夾雜的「數據」或「根據研究/調查指出」,雖然「研究­帶給人權威感,但研究本身可能因為收受某些單位贊助而非客觀;「調查」看似廣徵眾人意見,但可能因為調查者的立場而形成不中立的結果。此外,「國外的研究」也可能僅僅是為了譁眾取寵的效果。

 

  • 當個真正的優秀閱聽人與傳播者!

作者運用20堂課,娓娓道出現今媒體的現況與發展,媒體儼然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成為我們認識周遭環境甚至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管道。然而,在資訊過量的時代,隨著科技的技術發展下,不僅傳統與數位媒體間相互競爭,人人也都可以成為媒體,致使我們周遭充斥許許多多的假事件、假新聞等不實的訊息。

 

作者鼓勵身為閱聽者的我們,在面對媒體時,我們不應該只是停留於輕蔑責罵,同時卻又浸淫其中無法自拔,也不該將媒體單純視為課堂或節目的學習客體。

反而,我們應該正視媒體,當一位主動的閱聽人,保持懷疑且主動查證的態度面對生活中各式各樣所接收到的資訊,以思辨、自造的方式思考媒體的來龍去脈,看穿訊息真正的底細。

同時,在全媒體素養時代下,成為自媒體的我們,更應該謹守全媒體素養的原則與態度,透過「釐清問題」、「獲取資訊」、「評估資訊」以及「運用資訊」四步驟,成為具有思辨力、敘事力、與批判公義的閱聽人與傳播者,杜絕「謊言環遊了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的窘況,一同為媒體帶來正面的發展!

 

返回書籍推薦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