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 劉凡恩
書摘:eliteracy編譯中心
「希望孩子成為善良仁慈的人」是所有爸媽對於孩子的期望。
作者黛安娜•格雷伯(Diana Graber)在數位素養教育超過十年,透過工作上的教學經驗以及身為人母的養育經驗,訪談四十多位專家彙整出的建議與智慧,提及網路世界與數位工具的多方議題,作者以簡單活潑的話,運用八個章節,一一道出真實案例與數位世界下每個人的心聲,從學齡前到青少年甚至是成人,給予教育者與孩子成為數位好公民的重要指南。
1. 學齡前數位教養:著重眼神互動的「有目標的使用」
學齡前的嬰孩透過各種感官在生活中的實際接觸,不斷地刺激大腦細胞與突觸,經由重複的體驗強化這些連結,塑造出孩子長大後的行為舉止。
其中,來自父母或照顧者的臉部表情與眼神接觸的刺激,更是嬰孩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來源。
然而,現代父母在工作與生活兩方的夾擊下,數位奶嘴與數位保姆成了家長不得不用的緩兵之計,作者理解現代家長們的無奈,但也同時指出螢幕效應將影響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執行功能。
面對這樣的現實困難,甚至根本無從禁絕科技的來臨,作者建議我們「有目標的使用」將是與新科技的共處之道,了解學齡前的嬰孩著重「真人眼神的互動」與「探索」,除了建議依歲數謹守螢幕的使用時間與限制外,提供面對面的視訊互動,以及循序漸進的解釋和教導如何善用科技工具,將是好處極大化,風險降最低的好方法,最後,作者也提醒,學齡前的幼兒是無法將螢幕所見與實際生活做連結,所以,父母的親身陪伴與以身作則是成為媒體導師的不二法門。
2. 建立孩子與科技之間的數位匝道
現今科技致力於每一個人不用大腦都能使用科技的願景下,對於學校與家庭的科技教育,作者分享了在美國加州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一種是因應現今全美超過四十州的幼兒園採用「各州共同核心標準」,也就是幼兒應培養的能力,從寫出單字、句子、段落,甚至具備方程式等九十多項能力,促使學校與家長不斷提高科技工具預算,來「確保學生做好科技準備」,形成另類的教育軍備大賽。
然而,「拒用電腦的矽谷學校」也在此時誕生,許多具備高科技背景的父母開始將孩子送往零科技的學校,反而希望孩子越晚碰觸科技越好。
面對當今數位生活帶來兩極化的現象,作者提出,即是「真正先想好問題在哪-無論線上線下,今天孩子該學到甚麼,將來才能快樂、健康而成功?」才是真正教育本質的所在,也就是在1與0之間,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數位匝道,運用「匝道」連結線下技能與數位生活,別讓科技擋在孩子學習社交技巧與文化素養之前,培養孩子不必數位也能學會數位公民的倫理思維和同情心,確保孩子能善用科技這項工具,懂得拿出最棒的思考、創意及發明為目標。
逐步根據自家狀況調整接觸科技的時機,拒當嚴格控管小孩使用的數位限制者,而是要成為「人比科技重要」的數位導師。
3. 建立並愛惜自己的數位看板
現代人運用網路蒐集資料是再日常不過的事情,作者也提醒著我們,我們任何一個人留在網路上的各種資料,也是別人藉此認識甚至判斷我們的管道之一,更可能成為影響孩子未來前途的關鍵。
因此,作為父母不僅要意識到數位身分的存在,除了警惕自己不應該將孩子曬過頭,也更要引導孩子無心的發言或是張貼任何連結,只要貼在網路上的一切都有它的影響,而且這些東西都不會消失,所以謹慎呵護自己的數位身分,建立良好的數位名聲,並隨時整理數位看板,在這條資訊的高速公路上,真實有料的內容,是能為自己博得敬重,打開理想的機會之門。
4. 如何分配數位飲食時間
當我們出門不帶手機會不會感到莫名的不安?時不時都想要滑個手機?
作者運用科學研究道出「網路成癮」的現象發生,社群媒體的一則回應、貼文獲得了幾個讚、最新的新聞事件等等,每次的通知都帶給大腦微量的多巴胺,跟我們享受美食、吸毒、飲酒、賭博的大腦享樂區域一樣,不斷影響前額葉皮質,也就是掌握執行功能,克制衝動的部位,如果連前額皮質發展完全的成人都很難抗拒數位多巴胺,青少年在生理構造就更處於不利,加上青春期各種狀況又會更讓他們無力的抵抗科技魅力。
因此,作者建議家長與學校應積極介入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從運用科技監控科技,改善數位飲食,以身作則練習一起放下,積極安排享受大自然的線下生活,讓孩子體驗到生活始終不只有螢幕。
5. 分辨網路交友與實際社交的差異
孩子在社交圈裡探索自己,尋找家庭外連結的社交活動,是了解自己歸屬的途徑,所以在意他人眼光,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其實都是心理發展和生物的必然性,人們生物本能就想去探索周遭的世界。作者以此解釋了青少年為何那麼難以放下手機的原因,社群媒體平台或是線上遊戲,都是強化友誼的方式之一,因此,只要用的安全,所有節制,網路社交其實沒有這麼可怕,老師與家長應該要注意的是,孩子們正在觀看的內容,才是首要之道。確實的掌握孩子觀看的內容,杜絕色情與不當言語的圖像,留意掠奪者想透過網路工具或應用程式跟孩子往來,當發現網路霸凌,從存證、封鎖網路騷擾、鼓勵孩子談論上網碰到不愉快的事,最後挺身仗義,以仁治暴,才是維繫網路世界安全的關鍵。
6. 我們不是人類商品,懂得保護個人隱私
當孩子每次上網下載程式、遊戲、填表、買東西或者只是瀏覽某個頁面等等,這些在網路世界再日常不過的行為,往往都是不肖分子蒐集個人資訊與網路隱私的主要手段,作者提醒那些完全免費的往往付出的代價都是最貴的!
因此,教導孩子線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免費,凡事都必須付出代價,引導孩子思考免費背後的代價-就是他們的個資,認識個資是有價值的商品,因此,每次下載或瀏覽時,應留意這些「無聊至極的常見隱私規定條款」,謹慎分享,明哲保身。
此外,注意自己是不是早已深陷在搜尋引擎為你客製化的「過濾泡沫」中,不讓演算法來決定孩子的視線,關在各自的小宇宙,忽略了多元化想法與世界觀交流的重要性。
7. 評判假新聞與獨立思考
孩子具備批判性的媒體素養是這場公民課最核心的第一要務,即是面對各種傳播訊息,懂得讀取、分析、創造、評估、行動的能力。
網路連結了全世界,提供即時的訊息與資料,但是這些訊息都是真的嗎?
如何判斷與阻止是當今教育應注重的方向,從教導孩子如何辨別贊助文、照片真實性、假帳號新聞以及主流新聞與邊緣新聞的區分等,作者提出C.R.A.P來學會辨識網路垃圾,Currency(普及性) 、Reliability(可信度)、Author(作者)和Purpose/Point of view(目的/觀點)四個方面來檢視訊息,告訴孩子現在任何人只要有連線設備,都可以上網刊載任何事情,所以我們看到的訊息,都可能存在不實或偏頗的觀點,謹慎對待你看到的每一張圖像以及每一句話,才能成為數位世界良好的閱聽者。
最後,作者提醒著我們,科技不過只是工具,錘子可以用來打造美麗的建築,也能用來摧毀它。
握有工具者,即是擁有創造或毀滅的力量。因此,陪伴孩子握住這擁有當今強大力量的數位工具,鼓勵孩子在這場參與式文化裡,盡情想像與創造優秀的想法,並不吝於支持其他傑出的創作者,相信自己的貢獻有其意義與價值,若希望孩子飛,請給他們能展翅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