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鍾玉玨
書評編撰:eliteracy編譯中心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一書中,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深刻剖析了當代青少年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危機。作者指出,自2010年起,青少年的憂鬱、焦慮、自我傷害及自殺率急劇上升,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作者認為兒童正從過去以玩耍為主的傳統童年,逐漸轉變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主導的「手機童年」,這種「童年大重塑」(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的現象,不僅重塑了孩子的成長經驗,也對大腦發展與社交功能帶來負面影響,進而引發一場關乎心理健康的重大危機。
本書中,作者透過縝密的研究與實例,揭示了現代兒童及青少年因過度依賴手機與數位媒體,而面臨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激增的隱憂。作者在本書詳細列舉出「手機童年」造成的四大核心傷害,包括睡眠剝奪、社交孤立、注意力分散及成癮行為,並針對性別差異揭示女童在社交媒體的完美主義與焦慮加劇,男童則傾向退縮進入虛擬世界。作者同時探討父母因過度保護而限制兒童在現實世界的自主性,與數位世界中幾乎無限制的自由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加深了青少年的心理困境。為了全面理解這場心理健康危機,作者從三個層面進行說明。首先,檢視童年結構的改變,說明遊戲如何被螢幕取代;其次,透過跨國數據揭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學證據;最後,提出具體的因應之道,從家庭、學校到政策層面,勾勒出重建健康童年生態的可能路徑。
童年的數位轉變:遊戲被螢幕取代
作者強調,兒童成長需要探索、遊戲與面對面的社交練習,這些活動能培養情緒調節與問題解決能力。然而隨著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普及,傳統童年模式逐漸崩解,孩子越早進入數位世界,越容易遭遇以下困境:
- 專注力因睡眠不足而下降,睡前使用手機會打亂生理時鐘,進而導致長期的睡眠剝奪。
- 社交焦慮加劇,面對面互動的減少,使同儕關係逐漸轉向線上比較,讓孩子更容易陷入孤立與自卑。
- 性別差異十分明顯,女孩在社群媒體影響下尤為脆弱,因依賴社交肯定而成為心理疾病的高風險群;男孩則傾向退縮至線上遊戲與虛擬世界,進一步增加孤立感與逃避現實的傾向。
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學證據:一場全球性的危機
作者以跨國數據與案例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惡化與智慧型手機普及高度同步。這種現象並非局限於單一文化,而是跨越不同國家、不同教育體制的普遍趨勢。
- 焦慮與憂鬱大幅上升,尤其在女孩族群中最為明顯。
- 自殘與自殺率持續提高,多國統計顯示,其曲線的轉折點恰好出現在智慧型手機進入校園與家庭的年代。
- 問題源於結構性改變,心理疾病的浪潮並非孩子「天生脆弱」的結果,而是當環境被演算法、碎片化注意力與數位比較主宰時,心理健康自然受到衝擊。
具體的因應之道:重建健康的童年生態
作者著力於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方,強調家庭、學校與社會必須共同行動。
- 延後手機與社群媒體的使用年齡,避免兒童在大腦尚未成熟時過早陷入演算法操控。
- 重建「自由玩耍」的場域,讓孩子在真實世界中學會合作、冒險與面對挫折。
- 家庭與學校制定清晰規範,例如固定的「無手機時段」、禁止睡前滑手機。
- 政策與平臺責任,政府應建立監管規則,限制針對未成年人的精準廣告與心理操弄。
《失控的焦慮世代》不僅揭露了青少年因手機與社群媒體使用而產生的焦慮、憂鬱與自我困惑,更提醒我們,這一世代的脆弱並非偶然,而是社會、家庭與教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作者以扎實研究為基礎,並輔以生動案例,讓讀者清楚理解問題的根源與嚴重性。同時,本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因應策略,從家長的陪伴與引導、教育者的支持,到社會政策的設計,皆有具體建議。閱讀本書,家長、教師與社會大眾都能被提醒:孩子的焦慮不是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全社會必須正視的議題。這本書既是一面鏡子,反映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與忽視,也是一枚指南針,指引我們如何從日常生活出發,陪伴孩子走過數位時代的挑戰,重建他們的安全感與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