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人氣: 14010   開始朗讀

網路識讀

主題圖片: 為什麼資訊需要驗證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人們獲得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根據行政院研考會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顯示,12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已有88%的人會透過網路搜尋資訊,無論是生活、旅遊、美食甚至新聞等相關資訊主要都是透過網路獲得的。每個人只需透過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就能馬上得到需要的資訊。不過在Web3.0的世代中,每一個網路使用者不僅可以下載接受資訊之外,也可以自行上傳發佈資訊。

雖然網路資訊非常多元且豐富,但是卻因為缺乏過濾管理的機制,使得網路上同時存在對使用者有幫助的資訊,與各種不當或不正確的資訊,因此網路資訊的正確性與可信度開始受到質疑。

 

網路資訊的特性

網際網路上充滿各種型態的數位資訊與服務,例如搜尋引擎、休閒資訊網站、健康醫療網站、學術資料網站、其他網路論壇與網路社群等,這些網路資訊究竟具備什麼樣的特性,能夠如此充分提供每個人不同的需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與學習呢?

  • 近用性:每個人都可以是網路資訊的接收者或發佈者。
  • 匿名性:資訊發佈者可隱匿身份、性別、組織等個人訊息。
  • 即時性:閱聽者能透過網路快速地取得資訊
  • 互動性: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對談、資料傳輸、信件往來,並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互動。
  • 異步性:使用者不需要同時間處在同一傳播的情境,可以自由分配自己上網時間和地點。
  • 多媒體:結合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多元形式呈現資訊。
  • 無國界性:網路節點相連的資訊網絡,跨越了地理疆界的限制。
  • 守門程度低:網路媒體沒有編輯者可擔任資訊的守門員,管制與過濾網路資訊。

 

網路不當資訊產生的可能原因

網路資訊幾乎遍佈在所有領域中,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相關資訊,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點,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可信與不可信的訊息,內容正確與否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個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網路會產生不當資訊呢?事實上,就是因為網路資訊具備了近用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性,且都是透過網路進行傳遞,自然而然地就容易造成不當資訊的產生。

  • 不同軟硬體傳輸的問題:因為網路傳遞資料時,必須經過不同硬體或系統,造成有些文字或圖變得跟原本不同。
  • 缺乏資訊守門人的管理:網路資訊不像傳統出版品有編輯者審查,所以許多資訊未經過專家控管、驗證,就到處傳播開來。
  • 日期的可塑性:比如說資訊已過時,或是遭他人竄改日期等,使得網頁上所註明的時間,有時變得不可信賴。
  • 政黨、種族、性別等個人偏見:因為政黨、種族、性別等個人偏見造成偏頗不公正的不當資訊。
  • 惡作劇、開玩笑造成的網路謠言:因為惡作劇、開玩笑、惡意傷害造成的網路謠言。

 

資訊驗證之重要性

隨著網路資訊不斷的快速增加,資料種類繁雜,如何在網際網路上取得合乎需求的優質資訊,儼然成為網路使用者重要的課題。此外因為網路也是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管道,所以若網路使用者在搜尋資訊時未能以批判性的思考角度來檢視內容的正確性,那麼容易造成只會大量的搜尋資料以及接收資料,卻不知其所以然,更加無法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與產生獨創性的想法。

相關文章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資訊疫情」(infodemic)隨起流行,過量資訊如傳染般地擴散,其準確性卻有待商榷。誤導性的健康資訊與其他形式的不準確內容(例如:政治錯誤訊息)不同,因其傳播者通常會透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許多TikTok網紅在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培訓下,向數百萬觀眾推廣口服避孕藥;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聲稱飲用以水稀釋的硼砂可治療癌症......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網路的普及,各種影音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短影音(short video)形式的影音內容,最近更是受到青少年的喜愛。短影音顧名思義即是影片的時間非常的短,通常只有15秒到5分鐘的時間,表達一個概念或故事。短影音的崛起,除了反映行動裝置與高速行動網路的普及外,也反映出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像是在零碎的時間內(等人、等車、等餐,等上課,甚至是等泡麵),隨手可拿取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來瀏覽短小訊息或收看短則影音。由於這些裝置幾乎都隨時處於待機的狀態,因此使用者連「等開機」的時間都不需

 

相關影片

人工智慧的回答
人工智慧的回答
Deepfake真可怕?
Deepfake真可怕?
人工智慧的智慧
人工智慧的智慧
我的小幫手?
我的小幫手?

返回網路識讀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