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以尊重與包容的心面對多元的網路世界

人氣: 9524   開始朗讀

禮儀規範

主題圖片: 以尊重與包容的心面對多元的網路世界

由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大衛‧威廉斯(David Walliams)撰寫的小說《穿裙子的男孩》(The Boy In The Dress)一書,藉由主角丹尼斯不同於一般男孩的行為表現,破除人們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傳遞理解、尊重與分享等理念。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思想與行為,便能尊重其抉擇。也因為互相的理解與尊重,進而願意分享彼此經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變得有溫度。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因為一些芝麻小事與家人、朋友意見不合,更不用說是關於性別、種族或政治等較為敏感的議題了。這些敏感議題一旦放到具有匿名特性以及傳播快速的網路上,更容易成為激烈「網路筆戰」的導火線。只要是生活在這個社群網路世代的人,無論是誰總會有意無意的陷入這無形戰火中。

生為擁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對於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一番獨特的見解與看法,我們無法要求別人的想法一定要與自己相同,當雙方意見分岐時,我們應當利用理性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意見,秉持包容與尊重的心情來面對「網路」這個自由且多元的環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如何能在網路世界中理性的表達自己,同時尊重不同的意見,是你我人生的必修課程。

新聞來源:公視新聞(中華民國2018年9月14日)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

網路禮儀規範
網路禮儀規範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興起,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傳播方式。它的特色及便利性為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卻也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但,歸根究柢,它不過是一種工具,造成這些正面或負面影響的是敲鍵盤、點擊滑鼠的使用者。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高科技野蠻人」,在踏上資訊高速公路、猛敲鍵盤之際,實有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網路素養及網路禮儀之必要。培養適當的網路使用習慣,並善用網路的優點,避免或降低其帶來的負面衝擊。

 

相關影片

誰可以幫忙解釋一下?
誰可以幫忙解釋一下?
有那麼嚴重嗎?
有那麼嚴重嗎?
馬上紅王國
馬上紅王國
【微電影:70分女孩】<br>ep1:我想成為100分的老師
【微電影:70分女孩】
ep1:我想成為100分的老師

返回禮儀規範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