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肉搜視為犯罪

聯合報/R07版/好讀周報公民力
文╱中央社
2025年1月6日   人氣: 98   開始朗讀

網路霸凌

馬來西亞國會日前三讀通過刑法與刑事訟訴法修正條文,將「人肉搜索」(doxing)視為犯罪,網路霸凌最重將判處有期徒刑10年,遏阻日益嚴重的網路霸凌行為。

 

新海峽時報(New Straits Times)等媒體報導,國會新修法律將嚴懲任何霸凌與騷擾行為,包含網路霸凌。

 

新修法律規定,如果利用言語或通訊方式威脅、侮辱或誹謗,意圖挑釁他人或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將判處有期徒刑1年、罰款或兩者併罰,但如因此導致被霸凌者意圖自殺或自殺,刑度大幅提高為有期徒刑10年、罰款或兩者併罰。

 

大馬為打擊網路霸凌行為,也將「人肉搜索」視為犯罪,如果藉由分享訊息進行騷擾、恐嚇或造成他人困擾等行為,最重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款或兩者併罰。「人肉搜索」源於駭客術語,意指獲得和發布檔案,或以文件檔案攻擊與抹黑他人。

 

馬來西亞首相署負責法律及體制改革事務部長阿莎麗娜(Azalina Othman Said)指出,現階段法律無法有效規範社群媒體的網路霸凌,但隨著網路霸凌案件日漸增多與複雜化,大馬必須規範即使沒有明確意圖仍能造成傷害他人的行為。

 

馬來西亞律師林維勇(Lim Wei Yong)受訪時表示,大馬國會三讀通過網路霸凌法律立意良善,遏阻網路世界中日益猖獗的霸凌行為,新修刑法第507C條文規定,即使行為人沒有明確犯罪意圖(mens rea),仍會被追究網路霸凌責任。mens rea在刑法中是指行為人是否具有犯罪主觀意圖或心理狀態。

 

對於新修法律最大挑戰,他認為,如果網友的社群媒體帳號遭盜用,被他人蓄意發表不實論述、網路霸凌言論或行為,這其中會有舉證責任的困難,遭盜用者有時難以舉證反駁。

 

林維勇分析說,刑事案件中要證明是否有犯罪意圖與實際犯罪行為(actus reus)是很重要的核心概念。有時即使沒有犯罪意圖,但行為人的行為依然構成犯罪,依據具體情況被究責,這次新修法律中的網路霸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MCMC)統計,2024年1月到11月1日,大馬共接獲8339起關於網路霸凌通報或檢舉案件,平均每天發生27起。

 

相關文章

數位性別暴力
數位性別暴力

現實世界中充斥許多性別衝突、性別歧視、性別暴力,甚至是性犯罪,而現今網路帶來的資訊便利與匿名虛擬特性,使得這些性別問題成為網路世界下極富爭議的戰場之一。人們在瀏覽網路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那些隱藏的惡意與陷阱,有時一不注意,自身也會成為那些霸凌和犯罪的共犯。

認識網路霸凌
認識網路霸凌

傳統上,霸凌(bullying)指的是出現在校園中、青少年族群間長期蓄意的攻擊行為,例如恃強凌弱、譏諷辱罵、以大欺小的行為。這種欺壓行為對許多正處於人格發展階段的受害學童與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傷害。

相關影片

請登入聊天室
請登入聊天室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天啊! 這不是我
天啊! 這不是我
我的孩子怎麼了
我的孩子怎麼了

返回網路霸凌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