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大多數人每天都會利用網路做些事情,而這些在網路上的行為所留下的紀錄與軌跡,正是你的數位足跡,可以累積成為你在數位世界中的身分,也可能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造成影響,本篇文章希望能夠讓你進一步瞭解數位足跡,幫助你在上網的時候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
什麼是數位足跡?
我們在網路上從事的所有活動或行為,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數位足跡」。這些數位足跡可能包括像是:在 Google搜尋過的關鍵字、在網路上傳分享過的照片及影片、在他人或自己的FB頁面上的留言、註冊在各個網站的個人資料檔案、瀏覽網頁的紀錄、在YouTube上曾經看過的影片等。最重要的是,數位足跡一旦留下,幾乎是消除不掉,會永久留存在網際網路上!
數位足跡的內涵
你的數位足跡包括你曾經在某個網站上的留言、發表的文章、上傳的照片或影片,這些數位內容可以建構出你的網路形象;你的數位足跡也可能是你的個人資料,透過像是cookies紀錄等技術,讓你可以不必重複登入某個網路服務,或者在填寫某些網路表單的時候,可以不必重複填寫像是email、寄送地址等個人資料。 你所留下的數位足跡也可能讓其他人追蹤你的網路行為,包括像是你瀏覽過的網站、搜尋過的關鍵字,以及社群網站上的朋友。
誰會注意到我的數位足跡?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注意到我們的數位足跡,朋友、親人、同學、老師,甚至是陌生人,都有可能上網用你的名字進行搜尋,或許只是想知道你是否有上傳昨天校外教學時拍的那張好笑的照片;也可能只是想進一步認識你,想知道其他有關於你的資訊;或者只是志同道合,剛好有某位網友搜尋到有關你的發言、所拍攝的照片或影片等。
當我們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訊息或照片時,或者當我們在部落格上刊登任何一則心情故事時,我們可能都清楚,屬於個人的隱私資訊,或多或少都在對外揭露著;也因此,知道自己公開在網路上的內容有哪些、了解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公布在外的數位足跡有哪些,相當重要。
數位足跡的代價
數位足跡在網路世界可以帶來許多便利,當然也得付出代價來換取這些便利;許多人也清楚,當自己在社群網站上揭露相關資訊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放棄某部分對自身隱私的控制力。你可能疏忽的是,有一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組織或公司(通常也是我們很難掌控的對象),在幕後根據你所留下的數位足跡,建構有關你的完整個人資訊。
你的數位足跡的範疇可能比想像中的還要廣,而且通常都被用於商業目的,例如廠商可以參考你輸入到搜尋引擎中的關鍵字,向你推銷你可能會有興趣的相關特定產品服務。簡而言之,你的數位足跡是一種可獲利的資產,只是這些獲利通常也不會回饋到你的身上。
大數據與隱私
當從事各種網路活動時,我們會留下各式各樣的數位足跡,這些足跡會隨著時間而增長,並且可能變得很巨大。這些隱藏的數位足跡可以用來追蹤我們,你在網路某處所分享的訊息,可以和你在其他處所發表的文字進行串聯,從而拼湊出更完整有關你在網際網路上的完整形象與資訊。這樣的串連對於隱私的衝擊是相當深遠的。
大數據被政府和許多企業用來分析每一位個人,當你上網時突然看到瀏覽器中的廣告訊息是你2天前在其他網站搜尋的關鍵字時,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實際案例,某家廣告公司正利用你在網路上從事的活動資訊,來推播你可能有興趣的廣告內容,原本你可能根本沒想過,這兩個網站應該是獨立的兩個網站,彼此之間為何會傳遞有關你的資訊?這時,我們便會感覺到自己的隱私似乎受到侵犯。
你的數位足跡應用可能不只是在廣告行銷而已,相同的數據也有可能被用在更惡意之目的,像是索取金錢、犯罪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就自己所從事的任何網路活動都要保持著警戒的原因。
我可以做什麼?
- 謹記在心,我們上傳到網路上的任何資訊(文字、影音圖像),永遠都不會消失,而且非常容易被散播出去。
- 網路服務使用結束後,記得登出。
- 使用社群服務時,請家長協助進行隱私權設定。
- 不過度分享個人資料,包括照片、姓名、學校班級資訊、住址等。
- 盡量少使用 FB 帳號來登入其他網路服務。
- 刪除已經不再使用的網路服務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