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帶給現代人豐富且多元的生活型態。尤其近年來,社群網站與社交軟體的興起,提供人們更多可以分享生活、情感連結的交流空間。透過社交平台,人們可與朋友即時、多元地溝通互動、達到情感支持,增進人際關係;透過社交平台,商家可成立粉絲專頁,利用按讚、打卡的行銷策略,提高店家的能見度;透過社交平台,教師可成立班級社團,張貼班級公告,或與學生、家長互動交流。
如此即時、便利、多元互動的社群網站、社交軟體或即時通訊軟體,更是深受青少年喜愛。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除了可以透過社群網站與同學談天互動,也可以發送貼圖,增加親密度與友好關係。但是,近來有許多有心人士透過這樣的人際互動過程,取得青少年的個人資訊或進行詐騙。因此,在我們教導孩子數位學習、搜尋網路資訊、整理網路資源的同時,更應教導孩子安全上網的第一守則:網路資訊停看聽。
網路資訊停看聽
- 停
「哈囉!你好啊!我在逛網站的時候看到你的大頭照,覺得你的形象不錯,很適合來我們公司兼差,很多學生都在我們公司兼差,一個月2-3萬,有興趣嗎?」「水水,你好,我剛好看到你的照片,覺得你五官蠻好看的,很適合當模特兒,有興趣嗎?」
社群網路或社交通訊程式提供我們即時地傳播訊息,類似的詢問工讀或交友訊息也層出不窮。如果學生正處於尋找工讀機會的時候,很可能會因為對於工讀訊息感興趣,而忽略了對陌生人訊息的警覺,甚至自我揭露過多的個人資訊,影響資訊安全與個人安全。有時我們無法確切地辨別這類型的訊息真實性,但是我們可以教導學生在接收到不明人士傳送的訊息時,先不要急著回應對方,請先停下來想想,網路上的資訊都可信嗎?對方發布訊息的目的有可能是什麼?我可以怎麼驗證網路資訊的可信度?我可以找誰討論這則訊息?等等。停幾秒的思考,對資訊安全的保障也會跟著提升。
- 看
區辨網路資訊的可信度,除了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外,也可以進一步透過多聽多看相關資訊,以確保資訊安全。例如,如果是收到徵求工讀的訊息,可以搜尋此人的帳號、公司名稱或評價,確認此公司的存在;也可以搜尋訊息內容,或許有其他網路使用者曾經收過類似的訊息,多看他人的經驗與分享,判斷訊息的可信度。
- 聽
多聽聽他人的建議與經驗,也是一種幫助我們釐清資訊的方式。例如詢問同學的經驗,說不定有許多同學都收過類似的簡訊;或是詢問老師、爸媽或兄弟姊妹,聽取多方建議,可以給你更多思考的空間與釐清方向,也可以給予你更多合法工讀的建議。
網路資訊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擴增了我們的知識,但也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身為教師的我們,除了提醒學生面對網路資訊該有的停看聽外,也可以教導學生資訊安全的技能,例如提醒學生設定社群網站或即時通訊軟體的「隱私設定」,例如設定「阻擋訊息」的功能,使陌生人無法傳送訊息給你。此外,當寒暑假快到時,也可提醒同學未成年工讀應注意的事項,工讀前要徵得父母親的同意,也應確實瞭解可能擔任工作的性質與內容,才能確保個人安全。提高對(不實)網路資訊(特別是陌生人傳送或張貼的訊息)的警覺性,懂得保護個人資訊與隱私,才能安全合宜地使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