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數位素養」知多少?家長們為孩子們把關網路「不當內容」必讀!

人氣: 18981   開始朗讀

網路識讀

主題圖片: 「數位素養」知多少?家長們為孩子們把關網路「不當內容」必讀!

 

5G 時代來臨!再加上正值疫情期間,孩子們出門的機會驟減,大大增加的在家裡使用網路的時間。當如今的網路內容多如繁星,孩子們會從網路影片、遊戲及社群網路上接收到各種資訊,身為家長,到底該如何把關不當內容呢?今天就讓我們從基本觀念手把手教起!

 

家長們必修的「數位素養」能力

什麼是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根據「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於2013年的定義為,「著重於個人能適切並有效地運用數位科技於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能力與態度。其目標為掌握數位工作能力,能佔用數位工具搜集、評估、應用資訊以研究、解決問題,能熟悉數位科技概念與技能,能進行數位設計與創作,並具備數位公民涵養」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收發媒體訊息、統整資訊並且判斷內容品質好壞、真假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數位素養能力的養成,攸關一個人是否能具有篩選資訊能力的關鍵。根據國內媒體調查「兒童網路行為」,發現近5成的孩子於學齡前階段開始接觸網路,若將學齡前與國小階段合併統計,進入網路世界的比例高達9成!就此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們有為孩子們把關網路內容的必要,而其中最需謹慎的,就是散見在網路上的各式謠言。

 

一、什麼是網路謠言?

以當前的網路環境來看,各式社群互動平臺都有網路謠言的存在!而這些謠言共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釣魚式標題: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人點入瀏覽
  2. 宣傳:本身就帶有特定立場,想為特殊目的宣傳
  3. 諷刺性內容:用一些模糊的故事來嘲諷時事、政治人物、藝人等等
  4. 垃圾內容:未經查證就發布相關內容
  5. 誤導性的標題:內文本身沒有嚴重錯誤,但標題可能誤導或誇大其詞
  6. 有偏見的新聞:缺乏平衡報導、加厚同溫層

 

二、如何防範網路謠言?

方法1:培養孩子關心社會的意識

與孩子們一起關心社會上發生的事,就是提高警覺心的好方法!提醒家長們,可以教育孩子在接觸到可疑訊息前,先問這6個問題:1.這是何時何地發生的事情?2.作者是誰?3.作者有去現場嗎?4.照片的出處為何?5.文章中引述哪方意見,忽略了哪方?6.誰付錢產製這篇文章?

方法2:與孩子一起學習

社群網絡中的內容受到演算法管控,容易陷於同溫層中。因此為避免偏見產生,爸媽及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優質文章,了解優質內容的特徵,藉此也能跨出同溫層,接觸真實世界。

方法3:善用查證工具

現在其實已經有許多資源可以協助我們囉,善用這些小工具,就能在查證的時候事半功倍

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蘭姆酒吐司、CoFacts 真的假的等四間查核機構合作,只要加入「LINE訊息查證」的官方帳號,就可以直接將想要查證的內容丟到 LINE 的對話視窗中,讓它告訴你是真是假。

MyGoPen 就是「麥擱騙」,它的官網上有非常龐大的資料庫,也在 LINE 上擁有官方帳號,無論是假消息、假圖片、假影片,通通都能傳給官方帳號查證喔!

透過非常嚴謹的方法進行事實查核,相關內容會撰寫成詳盡的查核報告,讓你在知道事實的同時,了解相關脈絡。

同樣也是有官網與 LINE 帳號,不僅可以查證,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跟著一起闢謠!

 


參考資料來源:

最新調查:近5成孩子學齡前接觸3C與網路 9成4家長認為孩子缺乏網路安全知識(2021-01-12,親子天下)

網路影音及網路遊戲的識讀與侍讀 你知道,你的孩子看了什麼嗎?(2020-07-16,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認識網路謠言(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數位素養待加強,僅2%英國學童能分辨真假新聞(2018-11-01,親子天下)

 

 

相關文章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辨識網路健康資訊,你可以怎麼做? -從COVID-19訊息疫情談起-

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資訊疫情」(infodemic)隨起流行,過量資訊如傳染般地擴散,其準確性卻有待商榷。誤導性的健康資訊與其他形式的不準確內容(例如:政治錯誤訊息)不同,因其傳播者通常會透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取經濟利益。例如,許多TikTok網紅在沒有受過正規的醫學培訓下,向數百萬觀眾推廣口服避孕藥;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聲稱飲用以水稀釋的硼砂可治療癌症......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網路的普及,各種影音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短影音(short video)形式的影音內容,最近更是受到青少年的喜愛。短影音顧名思義即是影片的時間非常的短,通常只有15秒到5分鐘的時間,表達一個概念或故事。短影音的崛起,除了反映行動裝置與高速行動網路的普及外,也反映出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像是在零碎的時間內(等人、等車、等餐,等上課,甚至是等泡麵),隨手可拿取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來瀏覽短小訊息或收看短則影音。由於這些裝置幾乎都隨時處於待機的狀態,因此使用者連「等開機」的時間都不需

 

相關影片

人工智慧的回答
人工智慧的回答
Deepfake真可怕?
Deepfake真可怕?
人工智慧的智慧
人工智慧的智慧
我的小幫手?
我的小幫手?

返回網路識讀文章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