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交友使對方身分難辨真假,衛福部統計性影像受害者不只女性,男性受害者約占三成,且兒少性侵案件中,每4位受害者就有1人是男性,占比達25%。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表示,社會普遍對男性被害人關注較少,男性也受社會框架影響,擔心遭嘲笑多選擇沉默,導致許多案件未被揭露,受害者恐有黑數。
據保護司的實務觀察,男性的性影像受害案件,多與多元性傾向有關,如女性在網路上利用男性大頭貼冒充男性,讓男同志卸下防備,騙取其性影像;男同志間也存在互騙性影像的情況,而戀童者會冒充自己也是未成年身分,詐騙未成年男性性影像。
「性侵害案件中,約六成被害人為兒少,其中四位兒少有一人是男性」,張秀鴛表示,據專家轉述,兒少性侵受害者在事發前多不具有性經驗,使男幼童遭性侵時,其內心狀態易由羞愧、受傷、痛苦,轉為對性的探索、興奮及滿足,並形成「想與人分享」心理,進而由受害者轉為潛在加害人,許多性侵害加害人接受輔導治療時,發現其生命歷程中曾是性暴力受害者。
張秀鴛說,性侵害被害人常會因為加害者擁有權勢、社會地位,使得他們在年幼時不敢發聲,長年背負沉重壓力。也有許多被害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因害怕不被相信、擔心遭到二次傷害或因社會環境而選擇沉默,多年後才可能選擇公開經歷。
張秀鴛說,性暴力被害者,往往需要長時間心理復原與重建,強化民眾對性暴力認知和防治意識至關重要,建立零容忍環境才能真正防止性暴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