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數位貓薄荷:改變世界的讚

聯合報/R10版/R11好讀周報新識力
陳韻涵
2025年5月26日   人氣: 108   開始朗讀

禮儀規範

如果數位內容缺少「讚」這個虛擬按鈕,網路不會是現在的模樣,臉書等線上服務已經把「讚」變成了「數位貓薄荷」(catnip,意指興奮劑或誘惑)。

 

美聯社比喻,社群媒體上的「讚」儼然成為一種創造力催化劑、一種多巴胺傳遞系統,或是一種突破情感防線的工具。

 

臉書曾將「讚」這個虛擬圖示做成巨型招牌,放在美國加州科技重鎮矽谷的總部外,它曾是熱門的旅遊景點,直到臉書2021年更名「Meta平台」才換掉。

 

4月底出版的新書《按個讚:扭轉世界的大拇指》(Like: The Butt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深究此符號背後的故事及其影響。

 

「按個讚:扭轉世界的大拇指」由商業諮詢「波士頓顧問公司」商業創意研發智庫「亨德森研究所」負責人瑞夫斯(Martin Reeves),以及在臉書接納「讚」按鈕的過程中扮演要角的古德森(Bob Goodson)共同撰寫,古德森現在是他合夥創辦的消費者分析公司「Quid」總裁。

 

21世紀初,各大網路服務公司創辦人各出其招,盼以不同的免費方式吸引使用者利用其平台,發布吸引點閱的內容。

 

●「大拇指」誕生 卻未遭青睞

 

2005年5月18日,當時任職於餐廳評價網站「Yelp」的古德森粗略畫下大拇指朝上的「讚」和大拇指朝下的「倒讚」圖案,以利使用者評論餐廳服務優劣。不過,Yelp當年並未採納古德森的建議,而是選擇Yelp共同創辦人席蒙斯(Russell Simmons)的點子,設計出「有用、有趣和酷」三種按鈕。

 

「金融時報」報導,Yelp認為,簡單的回饋按鈕宛如即時認可的表現機制,不會強迫人們發表評論,卻能鼓勵願意分享的人們撰寫詳細內容。

 

然而,古德森並未放棄「讚」與「倒讚」的想法,這才促成他與瑞夫斯後續的合作。

 

瑞夫斯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它簡潔、優雅,因為『讚』這個按鈕好比在說:『我喜歡你,我喜歡你的內容。我也喜歡你。我和你志同道合,我是你的粉絲。』」

 

●花了兩年遊說 臉書終於接納

 

臉書被公認為普及「讚」的重要推手,但臉書並未「發明」讚按鈕,且這個設計原本面臨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強烈反對。

 

臉書設計團隊花了兩年時間說服祖克柏,「讚」最終才在2009年2月9日出現在臉書平台,這距離臉書於哈佛大學宿舍「誕生」,已間隔了5年。

 

如同許多創新,「讚」按鈕基於「需要」而出現,而非個人創意,而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在矽谷流傳十多年。

 

瑞夫斯表示,「創新往往具備社群性,而矽谷則是實現這一切的理想之地。這裡有聚會文化,雖然這種文化如今已不再盛行。當時人們會齊聚一堂,討論各自正在做的事情,結果發現,許多人其實都在做相同的事。」

 

點選表情符號,是對數位內容表示認同或反對的簡單機制。這正是Yelp和YouTube等線上服務的「泉源」,這類服務之所以能夠大放異彩,完全取決於評論、影片等數位內容,使用者透過簡單的機制反饋,發揮推波助瀾之效,提升網站流量。

 

●明星社媒加持 按讚成為風潮

 

除數位平台外,好萊塢明星在影劇作品和頒獎典禮中比讚,也曾經帶動流行。此外,早期的媒體服務,如部落格、影音平台甚至新聞媒體,也在普及「讚」按鈕中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最終,讓「讚」按鈕大放異彩的無疑是臉書,而如今更名Meta的社群媒體平台也在這股潮流中獲取最大利益,但此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臉書工程師2007年起設計「讚」按鈕,遭到祖克柏強烈反對,因為他擔心社群網路已經太過混亂。

 

瑞夫斯表示,「祖克柏當時其實不想做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且認為這麼做有損臉書的價值。」

 

然而,電郵Gmail開發團隊成員布克海特(Paul Buchheit)和OpenAI現任董事長泰勒(Bret Taylor)聯手創建的臉書對手、社群網路服務整合平台「FriendFeed」並無前述顧慮,且在2007年10月推出自家的「讚」按鈕。

 

不過,FriendFeed的按讚功能未能戰勝臉書,該公司2009年8月被臉書收購。這筆交易完成時,臉書已推出自家的「讚」按鈕。

 

●使用者興趣 因按讚更易分辨

 

祖克柏讓步後,臉書團隊迅速發現,按讚不僅有助使用者持續參與社群活動,且更能分辨使用者的興趣,藉此收集行銷廣告數據,而「精準廣告」占Meta平台去年1650億美元收益的絕大部分。

 

●網路世界點讚 每天1600億個

 

「讚」大獲成功後,臉書2016年增加6種表情符號,包括大心、哈、加油、哇、嗚和怒。臉書並未公開「讚」等按鈕自推出以來,共收到多少使用者的點擊反饋。古德森與瑞夫斯估計,在網路世界中,每天點下的讚可能高達1600億個。

 

媒體與商家透過使用者點選的表情符號,蒐集大量用戶數據,據此推薦廣告或賣給第三方行銷公司。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創辦人列夫琴(Max Levchin)表示,他認為臉書平台上的內容已收到數兆個表情符號回覆,畢竟「人們喜歡什麼內容,可能就是網路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看似正向讚美 卻成心理問題

 

看似正向的讚美手勢卻是雙面刃,社群媒體的按讚行為也造成許多使用者的情緒問題,尤其是青春期的使用者,當他們的貼文被忽略,便會感到孤獨,而自戀的人則會因為粉絲給的情緒價值而感到自滿。

 

人們逐漸依賴智慧型手機、沉迷網路,進而引發心理問題。瑞夫斯認為,科技創新帶來的情緒問題無可避免。他說:「如果無法預測技術創新的正向影響,又怎麼能夠預測副作用呢?」

 

相關文章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孩子螢幕裡的世界:觸控螢幕世代(The Touch-Screen Generation)的數位素養議題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給我們多元的資訊與便利的溝通管道,也帶給孩子多元的生活與學習型態。國外學者Prensky 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就是在說明這些出生於1980年後(資訊時代)的年輕族群,他們從小與各種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也熟悉各式科技的使用。而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則稱作「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他們可能長大後,或是因為工作,才會接觸到科技 (Prensky, 2001)。因此,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二個族群在

網路禮儀規範
網路禮儀規範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興起,改變了人類的溝通與傳播方式。它的特色及便利性為生活帶來諸多好處,卻也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但,歸根究柢,它不過是一種工具,造成這些正面或負面影響的是敲鍵盤、點擊滑鼠的使用者。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高科技野蠻人」,在踏上資訊高速公路、猛敲鍵盤之際,實有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網路素養及網路禮儀之必要。培養適當的網路使用習慣,並善用網路的優點,避免或降低其帶來的負面衝擊。

相關影片

誰可以幫忙解釋一下?
誰可以幫忙解釋一下?
Hi! 我的好朋友
Hi! 我的好朋友
電腦爭奪戰
電腦爭奪戰
有那麼嚴重嗎?
有那麼嚴重嗎?

返回禮儀規範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