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您是由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而來,本內容已經移置新網址(https://eliteracy.edu.tw/),請更新您的瀏覽器書籤,謝謝。 關閉提示

數位隱私 新人權戰爭

經濟日報/A1版/要聞
記者彭慧明、梁玉芳、蕭白雪、林于蘅╱專題報導
2019年3月25日   人氣: 1129   開始朗讀

網路安全

趕快檢查你的App授權設定!我們常下載許多App或使用網站服務,但許多網站或App蒐集民眾數位隱私資訊過於浮濫,與主要功能無關也要求民眾開放授權;理應保障民眾權益的政府單位,近來正積極當「開放政府」,以「大數據」為名開放業者取用民眾個資資料庫,卻未盡到告知民眾資料被使用的基本責任。我們的數位隱私,正受到嚴重侵襲。

台灣民眾習慣各種免費服務,下載App後就想馬上用,面對落落長的制式合約或是各種授權要求,大多數人都忙著點下「同意」框,趕快享受服務,多數人從未細看合約條文內容。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服務提供者常有「過度授權」的問題,吃定民眾不會看完制式合約;各種授權不管是否用到「先蒐集再說」。

東海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范姜真媺說,應有個人資料意識,台灣行動上網便宜、智慧手機普及度超高,大部分民眾喜歡隨地打卡、拍照上傳臉書、IG等社群,最近則流行電子支付消費、網購,這些在網路上的數位足跡,對人生可能影響重大。

除了個人對自己數位隱私保障意識不足外,她也認為,政府對敏感性個資保護的觀念格外不夠。例如衛福部將全國民眾的健康、疾病、用藥等資料提供學術研究,這些都屬於原本健保法蒐集個資的「目的外利用」,依日本及歐盟規定,不但應該告知當事人、且要讓人民有選擇退出的權利,但目前政府連最基本的告知當事人都沒作到。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數位行為就像「能源」般重要,范姜真媺說,不要以為個資隨便被收集沒關係,正因為科技的進步,對個資的利用,應該要有更透明的流程並受監督。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保障數位隱私不是只有政府的工作,每個人也都要學習,如何充分運用「個人資料保護法」明定的「查詢、複本、更正、停止、刪除」五項基本權利,進行自我保護。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起一連三天推出「隱私網戰」專題報導,由民眾對數位足跡的不在意、企業蒐集窺探你的生活,以及政府作為最大的人民個資擁有者,如何在發展大數據時兼顧個資等角度,探討台灣面臨的數位人權難題。

 

相關文章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資訊科技的普及與快速發展,帶給我們這個資訊社會,更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與視野。原本僅是一個瀏覽器名詞的Google,卻因我們高頻率的使用習慣,成為網路搜尋的同義詞,甚至成為一個動詞(劉祥亞,2010),例如我們常用「Google資料」的說法,來取代上網找資料。而近來,社群網站的盛行,也改變了人們名詞與動詞間的轉換行為,「你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像是每天的問候語,交錯於實體與社會的人際互動。在教室裡,聊不完的話題,回家在LINE上繼續;到餐廳吃飯、去旅遊,甚至看個牙醫,也要打卡、拍照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數位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帶給現代人豐富且多元的生活型態。尤其近年來,社群網站與社交軟體的興起,提供人們更多可以分享生活、情感連結的交流空間。透過社交平台,人們可與朋友即時、多元地溝通互動、達到情感支持,增進人際關係;透過社交平台,商家可成立粉絲專頁,利用按讚、打卡的行銷策略,提高店家的能見度;透過社交平台,教師可成立班級社團,張貼班級公告,或與學生、家長互動交流。

相關影片

聰明上網不上當
聰明上網不上當
我的資安密技
我的資安密技
我的帳密是祕密
我的帳密是祕密
為什麼我要學密碼設定
為什麼我要學密碼設定

返回網路安全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