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8年翻3倍 兒少遭詐 手遊風險大

聯合報/A14版/社會
李芯
2025年8月18日   人氣: 12   開始朗讀

網路交易

據統計,兒少遭詐欺人數八年翻三倍,第一線兒少工作者觀察,網路詐騙風險最大,有心人士會利用手機遊戲釣魚,不只騙財、還有數位性剝削可能。審計部提醒,網路詐騙手法推陳出新,呼籲教育部與有關單位運用短影音等方式宣傳,提升兒少防詐意識及媒體識讀能力。

 

據警政署統計,一○五年度十八歲以下兒少遭詐欺八六三人,到一一三年度暴增近兩倍,達二三四六人,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九是十二到十八歲少年。一一四年首已有一二○二名十八歲以下兒少遭詐欺,超過一一二年以前整年人數。調查發現,兒少詐欺案被害方式,以網路拍賣最多,其次一般購物詐欺、遊戲點數詐欺。

 

審計部指出,隨網路便利性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犯罪詐騙手法推陳出新,兒少個資保護意識不足,被詐欺及涉及性剝削風險逐漸升高,應持續針對各種詐欺樣態,滾動式檢討製作相對應宣傳教材加強宣導,或運用短影音或與網路流量大的YouTuber合作,提升兒少防詐意識及媒體識讀能力。

 

家扶基金會台北青角督導鮑智傳觀察,兒少受詐騙場域以網路最多,如一頁式廣告、網購平台、遊戲點數詐騙。他認為手機遊戲風險最大,有心人士會藉由遊戲訊息釣魚,謊稱用較低價格代為儲值點數,實際上是騙錢,更嚴重的可能衍生數位性剝削。

 

鮑智傳表示,兒少會想證明自己「可以」、希望獨當一面心態,但缺乏社會歷練與判斷能力,可能遭有心人士利用。當兒少想證明自己能買想要的東西,就易落入網購詐騙;曾有兒少想證明自己有賺錢能力,結果被虛擬貨幣投資詐騙。他呼籲,家長、老師應更加關注孩子網路使用狀況,培養識詐能力。

 

教育部表示,會持續與警政署合作,推動詐欺事件防治輔導作為,滾動式檢討各項措施及宣傳教材並加強宣導,強化學生反詐意識。

 

相關文章

網路交易
網路交易

「唐先生打破老婆心愛的花瓶,後來終於在拍賣網站找到一模一樣的花瓶......」這則2003年推出的廣告貼切地說明了網路交易的便利性,也反應出網路交易成為資訊時代新興的一種交易模式與類型,但因為與傳統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不同,而容易衍生出網路交易詐騙問題。要知道網路交易的內容及類型,如何防範交易詐騙及安全的交易等便顯得很重要。

 

相關影片

網路詐騙
網路詐騙
謹慎交談
謹慎交談
加密貨幣是什麼,可以花嗎?
加密貨幣是什麼,可以花嗎?
【微電影:70分女孩】<br>ep5:我的另一個身分
【微電影:70分女孩】
ep5:我的另一個身分

返回網路交易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