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刑事局打詐 停權7.3萬LINE帳號

聯合報/A14版/社會
廖炳棋
2025年6月27日   人氣: 34   開始朗讀

網路安全

刑事警察局與LINE公司合作,大規模停權七萬三千多個涉詐帳號,強力打詐。根據潛伏詐團群組的警方「臥底」觀察,近一星期許多詐團群組開始遊說民眾先加入歹徒私人帳號,未來再另開群組聚集,避免帳號被停權後,「待宰的肥羊」全不見了。

 

刑事局指出,LINE是目前國內行詐的主要管道,詐騙集團成員一次向電信申請數個門號,申請LINE帳號後又向電信公司更換門號,再申請LINE新帳號,這些帳號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落入詐團陷阱。

 

刑事局與LINE聯手分析數千個詐騙帳號,發現四萬五千個疑似詐團頻繁換號取得的高風險電話門號,及衍生出的七萬餘個涉詐LINE帳號,這些高風險電話門號,除註冊LINE帳號外,也被用於網路拍賣平台及遊戲帳號行騙。刑事局已啟動「跨業聯防」機制,將請相關業者針對高風險門號註冊帳號,進行重新驗證、停權或其他適當管控。

 

LINE公司與刑事局開會後,決定六月十一日起,將七萬三千多個涉詐帳號停權,目前已經有五萬多個帳號被凍結,預計到七月初,剩餘的一萬多個帳號也會陸續被停權。

 

刑事局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表示,大規模將帳號停權,警方也怕「誤殺」一般民眾帳號,因此先小規模停權數百個帳號,確認停權機制沒有「誤殺」發生,才啟動數萬帳號停權行動。

 

LINE帳號被停權可提出申訴,LINE公司也會將申訴人的訴求傳給刑事局,由專人審查是否可疑。目前被停權的五萬多個帳號,僅少數人提出申訴,更只有一人同時向刑事局申訴;但當警方查核電話等基本資料,對方就未回應,警方研判是詐團派人測試,希望知道警方的處理方式是否有漏洞;目前看來應還沒有一般民眾被「誤殺」。

 

刑事局原打算七月再宣布停權消息,但近一星期,潛伏於詐騙群組的員警發現詐團已察覺帳號被停權,開始以「群組有人洩密」、「本次專案結束」、「另外成立新群組開新專案」等理由,希望民眾先加入歹徒帳號規避停權風暴。

 

警方呼籲,大規模停權可能導致民眾發現群組突然解散或成員被退出,若發現群組成員或好友帳號變「不明」、被退出群組、或發現熟悉的群組突然消失,千萬不要再加入任何投資詐騙群組及「老師」帳號,因為這都是詐團擁有的LINE帳號。

 

相關文章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資訊科技的普及與快速發展,帶給我們這個資訊社會,更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與視野。原本僅是一個瀏覽器名詞的Google,卻因我們高頻率的使用習慣,成為網路搜尋的同義詞,甚至成為一個動詞(劉祥亞,2010),例如我們常用「Google資料」的說法,來取代上網找資料。而近來,社群網站的盛行,也改變了人們名詞與動詞間的轉換行為,「你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像是每天的問候語,交錯於實體與社會的人際互動。在教室裡,聊不完的話題,回家在LINE上繼續;到餐廳吃飯、去旅遊,甚至看個牙醫,也要打卡、拍照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數位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帶給現代人豐富且多元的生活型態。尤其近年來,社群網站與社交軟體的興起,提供人們更多可以分享生活、情感連結的交流空間。透過社交平台,人們可與朋友即時、多元地溝通互動、達到情感支持,增進人際關係;透過社交平台,商家可成立粉絲專頁,利用按讚、打卡的行銷策略,提高店家的能見度;透過社交平台,教師可成立班級社團,張貼班級公告,或與學生、家長互動交流。

相關影片

網路詐騙
網路詐騙
謹慎交談
謹慎交談
我中獎了
我中獎了
驚爆危機
驚爆危機

返回網路安全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