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兒少遭詐翻3倍 網拍詐騙、手遊釣魚受害最多 想證明「我可以」心態易被利用

聯合報/R13版/好讀周報萬象力
李芯
2025年9月1日   人氣: 53   開始朗讀

網路安全

據統計,兒少遭詐欺人數8年翻3倍,第一線兒少工作者觀察,網路詐騙風險最大,有心人士會利用手機遊戲釣魚,不只騙財、還有數位性剝削可能。審計部提醒,網路詐騙手法推陳出新,呼籲教育部與有關單位運用短影音等方式宣傳,提升兒少防詐意識及媒體識讀能力。

 

據警政署統計,105年度18歲以下兒少遭詐欺863人,到113年度暴增近兩倍,達2346人,其中超過99%是12到18歲青少年。114年首已有1202名18歲以下兒少遭詐欺,超過112年以前整年人數。調查發現,兒少詐欺案被害方式,以網路拍賣最多,其次一般購物詐欺、遊戲點數詐欺。

 

審計部指出,隨網路便利性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犯罪詐騙手法推陳出新,兒少個資保護意識不足,被詐欺及涉及性剝削風險逐漸升高,應持續針對各種詐欺樣態,滾動式檢討製作相對應宣傳教材加強宣導,或運用短影音或與網路流量大的YouTuber合作,提升兒少防詐意識及媒體識讀能力。

 

家扶基金會台北青角督導鮑智傳觀察,兒少受詐騙場域以網路最多,如一頁式廣告、網購平台、遊戲點數詐騙。他認為手機遊戲風險最大,有心人士會藉由遊戲訊息釣魚,謊稱用較低價格代為儲值點數,實際上是騙錢,更嚴重的可能衍生數位性剝削。

 

鮑智傳表示,兒少會想證明自己「可以」、希望獨當一面心態,但缺乏社會歷練與判斷能力,可能遭有心人士利用。當兒少想證明自己能買想要的東西,就易落入網購詐騙;曾有兒少想證明自己有賺錢能力,結果被虛擬貨幣投資詐騙。他呼籲,家長、老師應更加關注孩子網路使用狀況,培養識詐能力。

 

教育部表示,會持續與警政署合作,推動詐欺事件防治輔導作為,滾動式檢討各項措施及宣傳教材並加強宣導,強化學生反詐意識。

 

相關文章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老師,您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

資訊科技的普及與快速發展,帶給我們這個資訊社會,更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與視野。原本僅是一個瀏覽器名詞的Google,卻因我們高頻率的使用習慣,成為網路搜尋的同義詞,甚至成為一個動詞(劉祥亞,2010),例如我們常用「Google資料」的說法,來取代上網找資料。而近來,社群網站的盛行,也改變了人們名詞與動詞間的轉換行為,「你今天LINE/Instagram了嗎?」像是每天的問候語,交錯於實體與社會的人際互動。在教室裡,聊不完的話題,回家在LINE上繼續;到餐廳吃飯、去旅遊,甚至看個牙醫,也要打卡、拍照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資訊停看聽

數位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帶給現代人豐富且多元的生活型態。尤其近年來,社群網站與社交軟體的興起,提供人們更多可以分享生活、情感連結的交流空間。透過社交平台,人們可與朋友即時、多元地溝通互動、達到情感支持,增進人際關係;透過社交平台,商家可成立粉絲專頁,利用按讚、打卡的行銷策略,提高店家的能見度;透過社交平台,教師可成立班級社團,張貼班級公告,或與學生、家長互動交流。

相關影片

網路詐騙
網路詐騙
謹慎交談
謹慎交談
我中獎了
我中獎了
驚爆危機
驚爆危機

返回網路安全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