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戒斷多巴胺成癮 4策略重拾掌控權

聯合報/D4版/健康
歐品熏
2025年6月9日   人氣: 39   開始朗讀

網路沉迷

從每天必喝的咖啡、滑不停的手機,到無法控制的網購衝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有時已經悄然發展成「成癮行為」。成癮不只是對某個行為或物質的過度依賴,它其實與大腦中的生化反應與神經機轉密切相關。

 

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套「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的機制。當我們完成一項令人愉快的事情,例如吃甜食、運動、獲得讚美或是滑手機看短影音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產生滿足、快樂的感受。

 

這種正向的回饋,會讓人自然而然想重複同樣的行為。但若刺激過度頻繁或過強,獎賞系統就會逐漸「適應」,進而產生所謂的「耐藥性(Tolerance)」,讓人需要更多、更強烈的刺激,才能再次感受到同樣的快樂,進而進入成癮的循環。

 

 

 

日常4習慣 恐是上癮徵兆

 

許多人想到的「成癮」可能是菸、酒、毒品等,這些是「物質成癮」。隨著科技與生活型態改變,更多人面臨4種類型「行為成癮」的困擾。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重複性、失控感與生活受影響,都是成癮的重要徵兆。

 

1. 網路或手機成癮:無法長時間離開手機,滑網路社群滑到失眠。

 

2. 購物成癮:常常衝動消費,事後卻感到後悔空虛。

 

3. 遊戲成癮:無法克制長時間打遊戲,以致忽略工作與人際關係。

 

4. 飲食成癮:反覆暴飲暴食,卻無法停止。

 

成癮的發展並非一夕之間,而是潛移默化地進入日常生活。常見5大行為特徵:

 

1. 強烈渴望:反覆出現想做某件事的衝動,難以抗拒。

 

2. 自控力下降:雖曾嘗試控制、減少次數,卻屢屢失敗。

 

3. 影響生活功能:因成癮行為導致學業、工作、家庭、人際受損。

 

4. 戒斷不適:中止行為時,出現焦躁、憂鬱、失眠、手抖等身心不適。

 

5. 自我辯解:為行為找藉口,否認問題嚴重性。

 

 

 

停止刺激 大腦重新塑型

 

成癮雖與大腦神經結構有關,但並非無法改變。大腦具備「可塑性」,在停止成癮刺激後,透過正確的治療與生活調整,大腦可以慢慢恢復平衡。關鍵在於察覺問題、尋求協助,每個人都有走出來的可能。對抗成癮4大策略:

 

1. 增加自我覺察:記錄自己什麼時候最容易陷入成癮行為,並且思考背後的情緒或壓力來源。

 

2. 替代行為建立:用運動、閱讀、社交活動等健康行為取代成癮行為。

 

3. 設定小目標:不求立刻戒除,但可以逐步減少頻率與依賴程度。

 

4. 尋求專業協助:可諮詢身心科醫師、心理師,或撥打1925衛福部安心專線。

 

成癮不是意志力的失敗,而是大腦對快樂訊號產生過度反應的自然現象。

 

當我們理解這背後的運作,就能少一點責備,多一點理性與溫柔地看待自己。可以試著觀察自己的狀態,調整生活的步調,就可以慢慢找出屬於你的節奏。

 

相關文章

何謂網路沉迷?
何謂網路沉迷?

網路與3C科技產品越來越普及與盛行,已經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其中我們可以搜尋資料、與他人互動、觀賞影片、購物休閒等,人們在真實世界的行為與網路上的行為緊密交織,難以區分。雖然網路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但是如果縱情恣意地沉迷在各類科技與網路形塑的世界裡,真的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嗎?

從腦科學探討網路沉迷
從腦科學探討網路沉迷

根據教育部106年調查顯示,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童,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需要找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仔細再確認),佔20.40%;國中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23.70%;高中職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佔32.30%。從數據顯示,目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職,約2成左右的學生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也就是說每5個國高中小學生,就有1個可能會發展成網路成癮。網路世界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沉溺在網路的世界中呢?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柯志鴻醫生,從人腦的結構與反應解釋網路成癮發生的原因。

相關影片

如果短影音是…
如果短影音是…
網路時代的文明病
網路時代的文明病
眼睛守護戰士
眼睛守護戰士
別讓手遊控制你的生活
別讓手遊控制你的生活

返回網路沉迷新聞列表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