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如果短影音是…

網路時代的文明病

眼睛守護戰士

別讓手遊控制你的生活

我們這一家

你也是藍光人嗎?

我的第二人生

我的「網」路「美」麗人生

打怪的異想世界

嘿!你讀了嗎

網咖不迷網

我們一家都是低頭族

還我網路線

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

追殺電腦妹妹

網路沉迷不是我

小杰的快樂暑假
宣導文宣海報

抬起頭,世界比你想像的大

為什麼網友那麼多,我還是很寂寞?
宣導漫畫

現實世界中沒成就感
宣導影片

善用網路 轉出精采人生

上網不迷惘 健康好生活

別迷失在點閱率

小心拍拍

健康上網一起來
素養小知識
滑手機欲罷不能?秘密竟然藏在大腦裡!
早上醒來滑一下、等公車時滑一下、睡覺前再滑一下,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滑手機呢?有研究發現,當人們看見讚數較多的照片時,大腦裡面負責社交認知和獎賞的多巴胺系統、與注意力有關的視覺皮層等區域都會產生比較多活動。而如果是看到自己的照片獲得了很多讚,腦部的多巴胺獎賞系統也會被活化!
孩子一直玩線上遊戲,我該怎麼辦?
孩子開始沉迷線上遊戲後,經常熬夜玩到半夜兩三點,精神與成績都大幅下降;有的家長會強硬要求孩子改善,也有孩子會強烈表達拒絕,並以離家等威脅抵抗。處理網路沉迷或成癮的問題,醫師建議,應先了解當事者的身心狀態。
陪孩子玩線上遊戲聊「課金」
課金跟網路沉迷一樣,父母親與其極力阻止,不如深入瞭解孩子玩線上遊戲的狀況,並與他一同討論「課金」,不僅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避免自己錢包莫名變瘦的危機。
我有網路沉迷的跡象嗎?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幾乎不能沒有網路,各位同學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家裡的網路突然斷線不能上網,你會不會感到焦慮不安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會」,那你可能需要開始注意自己使用網路的習慣囉!根據專家研究,當我們出現下面這些行為時,可能已經有「網路沉迷」的情況,各位同學也一起來自我檢查看看吧!
網路沉迷小測試
大家都了解自己的網路使用情況嗎?這裡列出了 8 個題目,同學可以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並且記下自己的行為與哪幾個項目類似。如果上面的問題當中,至少有 5 個題目描述符合你的情形,那麼你很可能已經出現網路沉迷的徵狀。這時,先不要太自責,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沉迷某些事物,只要願意改變隨時都不晚喔!
避免網路沉迷的小撇步
整理了一些避免網路沉迷的方法,希望大家都可以聰明健康的在網路世界中遨遊。
WHO將電玩遊戲沉迷正式列為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7年初將電玩遊戲沉迷(Gaming Disorder)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107年6月19日起生效,WHO也通知各國應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WHO提出電玩沉迷的症狀包括:無法控制的打電玩(包括:頻率、強度、時間長短都需納入考量)、越來越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我真的需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嗎?
請各位同學試著思考一下,自己最常使用手機(不管是自己的或家長的)來做哪些事情呢?是聯絡家人、玩手機遊戲、看影片、查資料、看臉書或IG,還是用來做其他事呢?請你準備紙筆,試著把你經常使用的手機服務,以及每天大概會花在每一種服務的時間如下圖逐項寫下來,然後比較一下。或許有些同學會發現,原本跟家長講好擁有自己的手機,是為了緊急聯絡使用,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呢!
過度玩3C易對健康造成威脅
3C產品的盛行,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也為人類帶來不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健康威脅。長時間低頭使用3C產品,除了眼壓升高,提高青光眼的風險外,眨眼次數明顯減少,也容易造成「乾眼症」。3C產品的輻射以及偏向類似陽光的藍光,長時間注視恐怕引起眼睛的黃斑部病變,嚴重影響視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你的孩子有電玩遊戲成癮的傾向嗎?
孩子因過度沉迷於電玩遊戲,導致生活作息大亂、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甚至親子之間衝突不斷,這可能是許多家長都曾擔憂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107)年初已將電玩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今年6月19日起生效,WHO也將通知各國應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
沒有網路好焦慮?小心網路沉迷上身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結果發現,我國12 歲以上民眾推估約105萬人有網路沉迷的風險;從上網行為來看,不論是否為網路沉迷的風險群,以智慧型手機做為主要上網休閒設備的現象更集中,其中,網路沉迷風險者有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休閒,較兩年前(72.8%)增加了近10%。
孩子網路沉迷的徵狀
對孩子們來說,網路上五花八門的內容是新奇、有趣、好玩的,不但有各種社群網站可以結交朋友,建立自我認同,而且還有許多遊戲可以獲得成就感,這些都是網路令孩子們如此著迷的原因。臺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陳正宗醫師指出,如果一天連續上網七個小時,且連續達到三個月,加上離開電腦網路就坐立難安、焦躁易怒、自我控制能力差,就屬於網路沉迷,宜列為疾病診治。
焦點新聞
《閱讀有議思》 為何會上癮
對原始人來說,會讓他們快樂的不外乎就是生理滿足,但是為了獲得這些渴望的事物,我們祖先需要起身行動去得到它,要不是得走上幾十公里,就是得冒著生命危險和兇猛的野獸搏鬥。但是現代人無需如此,各位同學,你有沒有「癮」?你不妨試著舉例一下有哪些你能夠聯想到有關現代人的上癮種類?
戒斷多巴胺成癮 4策略重拾掌控權
從每天必喝的咖啡、滑不停的手機,到無法控制的網購衝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有時已經悄然發展成「成癮行為」。成癮不只是對某個行為或物質的過度依賴,它其實與大腦中的生化反應與神經機轉密切相關。
AI陪聊夯 諮商界:恐致溝通障礙
生成式AI與聊天機器人迅速崛起,近期有許多打著AI陪聊或類諮商的服務,讓民眾從中獲得陪伴,甚至認為可取代心理諮商。不過心理諮商界近期發現,AI陪聊讓民眾過於信任其訊息,反而在現實中出現溝通障礙,認為政府應介入。
學生抗議手機管理 教育部將辦座談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引發高中生不滿,學生在網路串聯,預計今上午赴教育部前靜坐抗議。教育部表示,將於六月一日舉辦座談會,邀學生一同對話,並將彙整意見與回饋評估可行性。
中小學手機集中保管 9月實施
校園手機管理爭議不斷,教育部長鄭英耀昨表示,近期將公告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的修正案,預計今年九月開學實施,原則上未來學生入校後手機就必須集中管理。對此,家長團體表示支持;不過學校端則認為,集中管理容易延伸出其他問題,所以會採取「簽切結書」的做法。
電子奶嘴負面效應 去年16%兒虐 與3C有關
不少父母將三C產品當成「電子奶嘴」育兒,據衛福部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兒少過度使用三C已出現負面效應,去年兒少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有多達一成六與兒少使用三C有關;兒少性剝削案件有八成六的被害人是在學生,剝削兒少以「網路」作為管道的案件多達七成。
孩子過早接觸網路 易憂鬱自傷
iWin網路內容防護中心公布最新統計,二○二一至二○二四年兒少首次使用網路或智慧型裝置年齡逐年下降,二○二四年僅七點一歲。專家指出,過早接觸三C,兒少在網路世界易與他人比較,增憂鬱、焦慮情緒,甚至演變為線下霸凌,恐增輕生、自傷事件發生率。
頻繁緊張看手機訊息 禁用就暴怒… 家長須適時規範 注意孩子異狀
數位工具已是生活不可或缺,3C教養也成為家長的親職難題。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前理事長高鈺淳建議,給孩子手機時,要有明確規範,當孩子因使用手機出現異狀時,不該視而不見;親職專家陳傑華表示,家長應避免孩子躲進房間用手機,盡量在公共空間使用。
網癮銀髮族 多遭詐才確診
網路成癮患者不分老少,健保署統計,一一○年因網路成癮就醫的六十歲以上民眾共廿二人,一一三年人數則為七十八人,年逾八十歲者竟有廿二人,而這些高齡患者處境可憐,多半被詐騙集團鎖定,財產盡失,子女發現後,陪同就醫,而被確診。
網路成癮就醫人數 3年增2倍
我國於四年前將「網路成癮症」列入疾病治療項目,健保署統計就醫人數,一一○年二九四人,一一三年增至八八一人,患者以十三至十五歲男性居多,愈來愈多青少年因網路成癮影響生活,而接受治療。
被限制使用手機 抓狂憂鬱甚至攻擊
手機被沒收,青少年居然想動手打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手機網路普及,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個案愈來愈多,主要症狀為被限制使用手機時,抓狂、焦慮、失眠、憂鬱,甚至出現攻擊,引發親子衝突,家長應提早預防,勿將手機平板視為育兒保母。
失控的焦慮世代
點出孩童因手機與網路社群加劇心理健康惡化的《失控的焦慮世代》席捲美國書市,近期在台灣推出繁體中文版。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指出,大人必須正視問題,更得對未來世代付出行動。
8成兒少黏螢幕 國中迷IG 國小滑抖音
兒福聯盟昨公布一份針對五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的「二○二五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數據指出,在休閒時間運用上,兒少幾乎每天都進入網路世界,包括觀看網路影片,其中國小逾七成九、國中八成三,實體世界中的全身運動參與度偏低,顯示現代社會中,靜態、虛擬的娛樂正逐步主導兒少生活。
拍學測試題上網發文 考生被除名
大學學測將於下月廿五日公告成績,大考中心昨審議違規樣態,今年有四件使用手機的重大違規,明顯較往年來得多。不僅有考生在考試時看手機,或是用手機拍攝試題本、答案卷,甚至還上傳社群平台,還有考生考到一半去廁所打電話給媽媽。
學生手機統一保管 教部擬修規範
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愈來愈受重視,為防止學生上課分心,現行中學端各班級多自設「停機坪」、「養機場」,學生上課時先將手機放置特定處。教育部如今研議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以關機為原則再強化管理,像是交由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
澳洲將社群媒體列為16禁
繼眾院之後,澳洲參院28日通過未滿16歲不得使用社群媒體的禁令,正式成為全球首個社群媒體「16禁」國家,2025年底將上路,要求社群媒體須採取「合理步驟」阻絕16歲以下的使用者,違者面臨最高4,950萬澳幣(3,200萬美元)罰款。
降低成癮 醫師:鼓勵孩子培養興趣
手機被沒收,學童居然想動手打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手機網路普及,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個案愈來愈多,主要症狀為被限制使用手機時,抓狂、焦慮、失眠、憂鬱,甚至出現攻擊,引發親子衝突,家長應提早預防,勿將手機平板視為育兒保母。
3C育兒省事 專家示警:影響腦部發育
三C保母省事方便,但專家警告,如讓幼兒長期獨自使用三C產品,除了造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還可能影響腦部發育,腦容量減少,增加發展遲緩、反社會人格等風險,甚至在青少年時期引發網路成癮。
早療通報創新高 專家:太依賴3C
去年早療通報達三萬四七八一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後天性發展遲緩兒童人數上升,專家分析與過度依賴三C、缺乏面對面互動、疫情期間無法提供高品質托育等因素有關。手機成癮也證實危害兒少大腦及情緒發展。
青少年3C成癮 家庭衝突主因
未成年人手機或三C成癮已成家庭衝突最大主因;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愈來愈多家長因制止孩子玩手機起衝突而至門診求助,這些被「平板養大」的孩子平均九歲,最小五歲,一天上網至少五小時、最多八小時,上小學後克制不了想上網衝動,對其他事物也失去興趣。
網路成癮傷腦筋
新聞故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4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PLOS Mental Health》的研究指出,網路成癮顯著影響青少年的大腦化學物質,而受影響的大腦物質更進一步加劇成癮行為。
小心遊戲成癮 家長要約法三章
寶可夢遊戲機台夯,衍生學童沉迷、花錢問題,專家指出,這類機台讓孩子有挑戰及成就感,過度就會成癮,家長要和孩子約定玩機台時間,或幫孩子規畫其他活動。家長則說,很多是大人陪小孩玩,要一同學習克制。
玩3C防失智 銀髮族陷手機成癮
三C成癮不止發生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不少長者學習使用電腦、手機後,將三C產品當作「活化腦部」的工具,認為玩俄羅斯方塊、線上麻將,可以幫忙動腦預防失智症,卻因整天坐著不動,也未有正常的人際互動,反而出現「成癮」現象,專家觀察近年約有一成的長者,因手機成癮而就醫,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該人數恐會再增加。
美國人需要抖音 開始討論翻牆
美國眾議院通過了TikTok剝離法案後,民間則已開始討論,如何能夠在法律規範下,利用VPN等方式繼續使用TikTok。
調查:近8成肥胖學童 吃飯配3C
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調查,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生飲食與使用3C、親子共餐間關係,發現肥胖學童的飲食習慣普遍不佳,且蔬果攝取不足,多數有每周喝過多飲料的情形,八成肥胖學童常「邊吃飯邊用3C」,且鮮少與家人共餐。研究顯示,如果減少邊吃飯邊用3C或增加親子共餐頻率,助於預防學童變胖,也能提升情緒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