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密貨幣市場逐漸成熟,各式各樣的虛擬幣讓人眼花撩亂,但以功用來說,有的用來儲值,有的適合投資,也有的設計為日常支付工具。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主角:穩定幣、比特幣與以太坊,正好展示不同的角色定位。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副總經理林逸騏指出,可以將「虛擬貨幣世界」比喻為一座數位資產百貨公司,穩定幣可視為手機裡的「數位現金」,目前常見的幣種包括USDT(Tether)、USDC,以及未來可能推出的「數位美元穩定幣」。
這類代幣通常與美元一比一掛鉤,設計目的就是避免幣值大幅波動。林逸騏解釋:「穩定幣就像台幣存款,今天不會變成一點二元,明天也不會掉到○點八元,它的特性就是讓人安心。」在應用上,穩定幣用途廣泛,包括跨境支付、在交易所進行幣別兌換,或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上作為抵押品。由於價格相對穩定,成為投資人和開發者的基礎工具。
不過,穩定幣並非完全無風險。過去有演算法型穩定幣(如TerraUSD)在市場壓力下失去錨定,引發幣值崩跌;而由法幣或資產擔保的穩定幣,則涉及儲備透明度與監管問題。以USDT為例,雖然市值大,但其資產儲備狀況長期受質疑,外界持續要求更透明的審計。
美國推動天才法案(GENIUS Act),就是希望透過立法規範穩定幣的發行與儲備;歐盟則在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MiCA)中納入明確規範,香港與新加坡也相繼推出相關指引。全球各地的金融主管機關,正試圖在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取得平衡。
若說穩定幣是現金,那麼比特幣則可稱作「數位黃金」。比特幣自二○○九年推出以來,最大特色在於總量僅有兩千一百萬枚,且不依賴任何政府或中央機構發行。這種稀缺性,使其具備抗通膨的屬性,成為部分投資人配置資產時的「避險工具」。
林逸騏表示,比特幣的定位與黃金相似,更適合作為長期儲值,而非日常支付。比特幣的重點就是維持安全、穩定和稀缺,就像黃金雖然不能作為市場上交易的媒介,卻因稀缺與保值而被廣泛接受。
以太坊(Ethereum)則是一個開放式的區塊鏈平台,支援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這些功能讓開發者能在以太坊上建立多元應用,包括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質化代幣)、遊戲與治理系統。以太坊的原生代幣「以太幣」(ETH)是系統運行的「燃料」。每當用戶在鏈上進行操作,例如轉帳、部署智能合約或鑄造NFT,都需要支付ETH作為「手續費」。
整體而言,穩定幣、比特幣與以太坊在加密資產世界中各司其職:穩定幣強調價值穩定,是支付與交易的基礎工具;比特幣因供給稀缺,被視為「數位黃金」,適合長期儲值;以太坊則是支撐各種應用的「基礎建設」,其ETH就像「鏈上的法幣」。
林逸騏總結:「誰能負擔得起燃料,誰就有能力去創造應用與服務。」這句話點出不同幣種的核心功能與競爭力。隨著監管政策逐步落地,加密資產市場也將進入更規範、更透明的新階段。對一般投資人而言,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快速融入這個高速變化的數位金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