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台北電腦展前舉行的主題演講中,多次提到「數位孿生」。什麼是數位孿生?它又帶來什麼效益?
從字面的意思,這項技術是一種模擬技術,透過AI(人工智慧)建模,打造與實體幾乎相近的虛擬模型,就能透過在虛擬世界中放入任何你想加入的物件或流程,它還能透過演算法精準算出你要建構的結構、外觀、整個廠區或想陳設區域的所有配置,快速得到所要花費的成本及配置。
數位孿生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一九九一年耶魯大學電腦科學家David Gelernter提出的「鏡像世界」構想,強調在數位環境中映射現實世界。
二○一○年,NASA(美國太空總署)太空技術任務理事會先進製造技術專家John Vickers在其研究路線圖中提出「數位孿生」一詞,並將其應用於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成為現代數位孿生技術的基礎。
隨著物聯網(IoT)、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以及5G等技術的發展,數位孿生技術逐漸成熟並廣泛應用於製造業、醫療、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成為工業四點○的重要支柱。
數位孿生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實體世界的物理實體:如機械設備、建築、汽車或生產流程等。二、虛擬世界的數位表徵:利用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建構的2D或3D模型,真實反映實體的結構與狀態。三、數據連接與處理系統:透過感測器收集實體的即時數據,並將數據傳輸到虛擬模型中,使其能即時反映實體狀況,並進行分析與模擬。
數位孿生不僅是靜態的模型,而是能夠透過感測器和網路連結,實現實體與虛擬的雙向互動。首先,它能夠做到「即時監控」,持續追蹤實體設備或系統的運作狀態,及早發現異常。其次,能進行「模擬與預測」,根據歷史資料和即時數據,模擬未來狀況,例如預測設備維修時間、優化生產流程或評估新設計的影響。第三,能「優化決策」,提供決策者精確的數據支持,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第四,能「提升創新能力」,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新方案,減少試錯成本。
許多人會問,數位孿生與傳統模擬及虛擬實境的差異何在?其實數位孿生與傳統模擬及虛擬實境(VR)有明顯不同,傳統模擬沒有即時數據連結,VR也只是在虛擬環境下的人機互動,不像數位孿生可以跟實體物件同步,反映真實狀況。
數位孿生的應用非常廣泛,舉例來說,製造業可用於監控生產設備,預測維修時間,優化生產流程;智慧城市中的建築物能源管理與維護,以及交通系統優化;物流與供應鏈中也可利用,包括倉儲設計優化、運輸路線規劃;汽車與航空方面則是車輛性能監控與維護預測,飛機系統模擬;就連醫療健康也用得到,例如模擬患者身體狀況,優化治療方案。
總結來說,數位孿生是一種利用即時資料和虛擬模型,實現物理實體在數位世界中的精確映射與互動的技術。它不僅能提升監控與預測能力,還能優化決策流程,推動各行業的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成為未來工業與生活的重要基石。